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后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分类:【文化精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在结构主义内部出现的批判结构主义的文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麦舍雷、巴尔特和德里达。麦舍雷在《文学分析:结构的坟墓》一文中批判了结构主义的非历史主义倾向。他认为,把语言学中的结构概念挪用到文学中,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他认为,分析文学作品,主要是发现作品内容的“合理性”,即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含义。他指责结构主义单纯把注意力放在作品结构上面,而结构在事实上是对象的一个模拟物。巴尔特在《S/Z》一书中,运用后结构主义观点分析巴尔扎克的作品。他指出,任何作品都没有终极意义,任何批评与解释都不该寻找作品的准确含义,不该关注作品的普遍结构,而应关注对作品的阅读过程。德里达在《写作和差别》等著作中指出,所有西方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以至整个西方文化都是以言说为中心的,主要是因为它以语音为中心,即一个承认“说”比“写”更有“优先权”、“特权”的体系,而该体系又是分析所有语言讲话的模式。他认为,所有试图说明这种“存在”的绝对基础的哲学尝试都是虚幻的;他特别把他怀疑论的论点对准语言中心的假设-在言说的时刻,讲话人说的词语的意思立即就充分地出现在他的意识中的假设。作为后结构主义一个流派的分解主义认为,文学没有一种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结构。它指责结构主义想把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纳入一个固定的结构里去,把生动的、具体的作品搞成了单一的、僵死的框框。分解主义对一切传统的批评提出挑战,同时也向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分解主义认为,批评不能追寻作品的本来意义,在本质上,批评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关于文学的再创造活动。它主张:任何人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作出自己特有的评价,其他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如此循环地互相批评下去,永无止境。后结构主义强调文学艺术作品要表现活生生的感性,反对结构主义单一的结构形式研究,以及其纯粹的逻辑方法。强调任何作品都具有和其他作品不同的差异性,反对结构主义的总体性。认为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内在的中心或结构,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