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吏道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吏道制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从吏胥中选拔官员的制度,称为吏道制,这是许多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吏是封建时代承办官府公务的最低级成员。汉代郡府属吏颇多,由吏入仕较为常见,如王吉以郡吏举孝廉为郎,尹齐以刀笔吏迁至御史。东汉时才智之士,多由郡吏而入官。隋唐时官品分流内和流外官,胥吏杂职属流外官,经过考核可升为低级流内官,称为入流。宋代胥吏人数众多,吏是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金出身吏员者可以任宰相,士大夫也不以充吏为耻。元代入仕途径除科举外,另有吏员一途,虽然升迁较慢,但往往可做到高官,一些低级官员甚至愿意转任吏员。元朝由吏入官制度的建立,几乎取代了科举取士之制。元代的儒士不得不改弦更张,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吏职。明代选官三途并用,即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由吏入仕亦谓之杂流。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规定:“定六部每科设都吏一人,历九年予从七品出身;省、府、台、六部掾史、令史亦历九年,依已定资格出身”(见《明太祖实录》卷113)。明代由吏员升至县令甚至高官者不少,如元时小吏端复初在洪武时作到刑部尚书,著名清官况钟也是永乐初年的掾吏。清代吏员升迁较难,须服役5年才能议叙,用为从九品或未入流。吏员考职,一等用为府州经历(正八品),二等用为主簿(正九品),三等充任从九品杂职,四等充任未入流杂职。吏员没有薪俸,品秩卑微,升迁又难,故一般士人皆不屑于吏道。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