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蕃与南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蕃与南诏分类:【地域文化】 吐蕃是7―9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南诏是8世纪在今云南一带兴起的奴隶制政权,两者既相互接壤,又和唐朝相邻,三者时盟时战,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 8世纪以前,活动在今云南一带的是被称为六诏的西洱诸蛮,六诏指蒙?、越析、浪穹、?赕、施浪、蒙舍六部,当地称王为“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以武力兼并诸蛮,以各部合称南诏,定都太和城(亦作大和城,今云南大理),并受唐册封为南诏王,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的南诏政权。南诏西北与吐蕃为邻,北、东与唐为界,处于两强之间,适逢唐蕃屡兴战争,自然成为两者争夺结盟的对象。 唐长安四年(704),吐蕃赞普墀都松赞在讨平噶尔家族、集大权于一身之后,亲率军队开疆拓土,领军征伐六诏地区。墀都松赞于军中战死,但吐蕃势力进入了六诏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皮罗阁赴吐蕃入朝。8世纪中叶,唐剑南边将鲜于仲通等为邀边功不断出兵进逼南诏,天宝十载(751)被南诏打败,南诏为自保计投靠吐蕃,引蕃军驻扎,共敌唐朝。天宝十一载(752),吐蕃赞普封南诏王阁罗凤为赞普钟,意即“赞普之弟”,改元为赞普钟元年。吐蕃遂在唐西南形成夹击之势,对唐构成严重威胁。天宝十四载(755),唐发生安史之乱,边地空虚,吐蕃洞悉此情,因而联合党项、回纥等在河陇地区连年骚扰唐边,一度攻陷长安。在唐剑南道地区,南诏或联合蕃军,或单独袭扰唐边,与吐蕃东北境将领遥相呼应。阁罗凤联合蕃军先后攻克唐邛州(今四川西昌)、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等,唐剑南道西山诸部族部尽入吐蕃。大历十四年(779),阁罗凤卒。其孙异牟寻嗣王位,吐蕃赞普遣使封异牟寻为日东王,继续结盟对抗唐朝,南诏仍为吐蕃藩属。 尽管吐蕃多次骚扰唐境,且占领唐朝不少领土,但由于在绝大多数地方未能施以有效的行政管理,因而对社会只能起破坏作用,得不到当地人民支持。唐朝经过肃宗、代宗朝平息了安史之乱,德宗时得以喘息数年。唐君臣经过周密策划,做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共抗吐蕃的国策。由于吐蕃对南诏赋役繁重,派驻重兵加以监控,且随时征发兵役,遂使南诏不堪重负,早有投唐打算。贞元九年(793),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招降南诏,剑南道西山诸羌如女国、哥邻、白狗、弱水、南水、悉董、清远、咄霸以及逋租等部,纷纷弃蕃投唐。十年(794),异牟寻见唐使,申明与吐蕃绝交,去吐蕃所封赐的名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并出兵连取吐蕃16城,俘虏其5王,降10余万众,受唐册印,从而与唐重复旧好,共御吐蕃。8世纪末,吐蕃赞普墀松德赞在国内大倡佛教,引起了旷日持久的王室与贵族之间的佛苯之争。激烈的内部斗争削弱了王朝的权威及对属部的控制,同时,边地处于唐、南诏、大食环围打击之中。因而吐蕃国力渐衰,失去了四处出击侵扰的能力。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吐蕃与唐长庆会盟,结束了长期战争局面,从而也基本结束了与唐朝藩属南诏国的战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