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吐蕃时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吐蕃时期

分类:【地域文化】

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建王朝于我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此王朝统一了吐蕃全境10余个部落,建都逻娑(今拉萨),前后历200余年。它既曾与中原的唐朝“如同一家”,也曾入主河西、陇右、西域等地百余年;还与印度、尼泊尔等地建立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联系,在我国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地处汉、印度、波斯几大文明之间,充分发挥了本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空前辉煌的奴隶制文明。吐蕃王朝有自己系统的政治、军事和法律制度;创造了文字,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自中原和印度的佛教也在雪域蕃地弘传。吐蕃人民的崇拜和信仰、仪礼和伦理、婚姻和家庭、饮食和服饰、古歌和神话、占卦和卜筮以及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等,令人兴味盎然,为人称道。吐蕃文化实乃今天为世界人民所嘱目的西藏文明之根。

据汉籍所记“吐蕃本西羌属”,古羌人有150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其中有发羌、唐旄等即为吐蕃之先祖。有鹘提悉勃野者,兼并诸羌,并占据了羌族地区。由于蕃、发声近,故称作吐蕃。而藏族史家据传说将其祖先推为猕猴和岩妖魔女结合而繁衍的后裔。近年来西藏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表明:青藏高原自古就有土著人居住,西藏乃是藏族的主要发源地。藏族的先民从远古时期起就在青藏高原创造了旧石器文化,以后逐渐发展至新石器时期。而且,作为西藏新石器文化之典型代表的林芝文化、卡若文化遗存,显然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考古发现及藏、汉文史料记载,可知吐蕃的先民是由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和西徙羌人结合而成的。此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其他羌人、戎人、月氏和鲜卑种的吐谷浑人等其他民族成分。

藏族的祖先在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粗略推算,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吐蕃先民中出现了第一个赞普,史称“聂赤赞普”,开始了吐蕃形成过程中的部落阶段。此时,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大小7个土著部落,其中雅隆部落的“鹘提悉补野天神而为人主,伟烈丰功,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当然,这时所说的赞普与吐蕃王朝建立后的赞普虽同为君长,但在社会地位、权力结构上却相差甚远,前者相当于部落长,后者则是“国君”。传说时代的赞普世系若依《王统世系明鉴》一书所记,共31代,即所谓天墀七王、上丁 二王、中累六王、地岱八王、下赞三王和人间五王。

聂赤赞普以后传7代,即史书记载的止贡赞普(“止贡”意为“刀下身亡的”)。此时的社会有了明显的飞跃,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贤者喜宴》中有记载说,止贡赞普与大臣罗阿木比武,止贡被杀害(大概是应了名字的本义),罗阿木便取而代之。及止贡赞普的儿子长大,勇武有为,杀罗阿木,夺回王位,是为布带贡野(“野”今译为“甲”意为王),雅隆部落的君长名字中第一次出现了王的尊号,比天墀七王时又进了一步。

公元600年左右,雅隆部落中囊日松赞出,乃吐蕃社会从部落组织向国家政权过渡进程中出现的著名领袖人物。囊日松赞时,雅隆悉补野部落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具有吸引力并有团结其他邻近部落能力的大部族。囊日松赞以武力和韬略依次征服了周边苏毗等大小数十个部落,雄踞一方,虎视高原。正当他踌躇满志、展土拓疆之时,被手下的大臣毒死。随后,谋叛的贵族势力及其属部纷纷举旗,形势岌岌可危。囊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即赞普位,开始了他创建的显赫业绩的政治生涯。这时,已是公元7世纪初叶,也正是唐朝的高祖李渊建基立业之后,其子太宗李世民开创第一流的盛世――“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

松赞干布即赞普位后27年中,勘平内乱,定都逻些;扫平诸羌,安抚四境,确立制度,制定法律;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和亲唐朝,通好天竺。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为吐蕃王朝的繁荣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典》赞为:“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新唐书?吐蕃传》称松赞干布“为人慷慨才雄”,并非溢美,当为写实之词。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将王都从山南秦瓦达则迁至逻些,他对臣下说:我的祖先拉脱脱日宁协王,曾住在红山(今布达拉山)顶上,我也要履先王遗迹。其迁王室至逻些,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因为逻些对新兴的吐蕃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一,拉萨河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地理形势和自然条件方面,远比山南优越;其二,山南旧贵族豪酋势力盘根错节,常常威震王室,迁至逻些,可以避开这些贵族的掣肘,从而巩固新兴的奴隶制政权;其三,苏毗、羊同及其他羌人邻部都地处北方,吐蕃欲北向图之,则不宜僻居山南一隅之地。

王都迁到逻些以后,松赞干布励精图治,确立制度,制定法律,雅爱唐风,创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尽量模仿唐典,把部落联盟与文官制度相结合,设置了各级官府,任命部落头人充任长官,既显示赞普的政治权威,又团结、巩固了原有的联盟。

松赞干布拥有一支约40余万人组成的军队,在一系列的统一战争中,创造了一整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其特点是军事单位与地方行政单位一致,生产单位与行政单位一致,血缘与地域一致。松赞干布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因而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每逢战斗,士兵们勇往直前,“前队尽死,后队乃进”,吐蕃依靠这样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劲旅大规模地开拓疆土,用武力兼并了青藏高原的诸羌部(苏毗、羊同、附国、白兰、党项及吐谷浑诸部)。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推动了它们之间的一次大融合,对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还派军在中亚驰骋征战,威名远扬。

吐蕃的农业,起始于布带贡野时期。及至松赞干布时生产已有较高的水平,培育和引进了新品种,农作物以青稞、小麦、荞麦、豆类为主。在耕作技术上,一般采用“二牛抬杠”式的犁耕,并且已实行浇灌排涝。牧业则以发展适于饲养的牲畜牦牛、马、羊为主,亦杂有猪、狗等家畜。春、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节有固定的牧场。吐蕃王朝征收“牛腿税”,亦反映了牧业发达的程度。吐蕃的冶金技术,在公元7世纪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掌握了淬火和磨砺工艺,在四方用兵、干戈风云的年代,不缺铠甲刀箭的供给。至今留有当时铸造的大钟用为宗教的祭祀,可为凭证。

随着吐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松赞干布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方面的改革,统一了吐蕃地区的度量衡制,促进吐蕃农牧业产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吐蕃各部及各地的经济联系。

文化事业方面最突出的建树是创制藏文和引进佛教。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札去克什米尔和南天竺一带学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学会了梵文和天竺若干文字,并结合藏语实际,创制了藏文。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藏文的作家,开始有了本民族的著作和译述,吐蕃文化也随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传进佛教之前,吐蕃信仰的是苯教。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具有一套完整思想体系和深奥学理的自觉的社会宗教的佛教,当然比信仰自然神灵和精灵鬼怪的苯教更适合于吐蕃王室的需要。佛教在吐蕃弘传的标志之一,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今尼泊尔)国王盎输伐摩的女儿赤尊公主二人嫁到吐蕃时,分别把两尊佛像带到逻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吐蕃地区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逐渐与佛教融合为系统谨严、哲理思辨的藏化佛教,或称喇嘛教。接受和发展其他民族较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用以整饬、规范本民族的思想和信念,在客观上推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松赞干布以后,赞普传9代。大都能继承祖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其锐利兵锋,曾北窥西域突厥、回纥,东指唐朝的河西陇右,而且进逼王畿。吐蕃亦以匈奴、鲜卑等部族,一俟强大,便想入主华夏,问鼎中原,乃开唐蕃在西域、在河陇、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持续百余年争夺盟主席位的战争。

吐蕃对繁华富庶的中原内地,心中向往,统驭整个中华大地,未尝不是吐蕃君臣的愿望。但吐蕃人是讲究实际的,他们选择了向西域进军,与中亚民族、突厥各族、大唐王朝角逐于丝绸之路。他们多次进军青海,最后消灭了吐谷浑,迫使诺曷钵与王妃弘化公主东遁,吐谷浑余部遂入于吐蕃治下。紧接着,吐蕃动员了全境的主要兵力,远征西域,志在必得。经过几代赞普的努力,通过东、西两线,东线经吐谷浑、白兰故地、柴达木、阿尔金山,过鄯善、且末而入西域;西线经羊同、勃律、护密、过葱岭而入西域。两条路线,一个目的,钳形的包围指向西域。

自龙朔二年(662年)到长寿元年(692年)的30年间,吐蕃第一次占有西域的安西四镇。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入残羁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长寿二年(693年)至咸通七年(866年)的170多年之间,整个西域都在吐蕃手中,只有回鹘成为与它对峙、抗衡的力量。吐蕃既得西域,便驻军固守,在西域地区置了大行军衙(khrom),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置“通颊”(mthong-khyab)管理新占区民户,开阔了吐蕃的军、政齐头并进的局面。吐蕃在西域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近百年来陆续发现的吐蕃简牍就是其中之一。

吐蕃与唐朝在西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吐蕃实行的“联胡拒唐”政策获得了成功。唐朝相应地采取了“联胡抗蕃”的策略,削弱吐蕃与突厥、大食的联合。彼此相持,真到唐朝发生严重的内患。安史之乱使吐蕃得以乘隙而东,相继攻占了瓜、沙、甘、肃、河、湟、凉、秦和河西、陇右,甚至在公元763年还曾一度攻陷了首都长安。

但是,吐蕃的20万兵马在长安仅仅驻扎了短暂时期,似乎并未打算长期占领,他们扶持了金城公主内侄广武承宏做傀儡皇帝,而由吐蕃军队对首都实行军事管制,十几天后,退出了长安,在秦、陇一线与唐廷对峙。此进彼退,犬牙交错,吐蕃军队和人民得以和内地的汉族有广泛、长时期的接触往来。

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兵力推进到了北庭,与回纥部落发生严重冲突。由于吐蕃连年征发南诏兵员以代前线需要,诛求无餍,使南诏苦于应命,南诏王廷终于从“兄赞普”,“弟赞普”的美梦中醒过来,转而采取“联唐拒蕃”的政策。吐蕃逐步孤立,尽管军威犹盛号令森严,但也无法挽回最后的败局。而最终导致吐蕃王朝覆亡,其直接原因是其内部无休止的宗教斗争和宫廷政变。

吐蕃王朝内部的宗教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先是土著的苯教与外来的佛教之间的斗争。以后又有来自中原佛系的“顿门巴”和来自印度佛系的“渐门巴”之间的激烈论战。这种宗教斗争实际上是新、旧贵族之间,各势力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宗教上的反映。它的目的并不是裁定宗教理论上的是非,而是权与势的较量。宗教斗争导致吐蕃王朝内讧不息、分裂不止,几度酿成流血惨剧,吐蕃赞普牟尼赞普、赤热巴巾赞普等都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一次以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宫廷政变,是著名的朗达玛灭佛事件。朗达玛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赞普,他用阴谋手段刺死了笃信佛教、尊崇喇嘛的亲兄弟赤热巴巾,篡夺了赞普之位,疯狂摧残佛教势力。“令僧众或作赌户,或还俗,或作猎户,不服从者处死”,并摧毁大小佛寺,“一切佛教经典有的投入水中,有的焚于火中,或者埋到地下”。从此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境内各族人民纷纷挺而走险。朗达玛本人也被佛教徒刺杀身亡。朗达玛死后,吐蕃统治集团围绕继承人问题分为两派,一派拥立玛磨养子允丹,另一派拥戴达玛遗腹子斡松。两派进行了长期的内战。公元869年又爆发了平民和奴隶联合的大起义,持续了一二十年,给各地贵族以沉重的打击。经过数十年的大动乱,吐蕃王朝完全崩溃,吐蕃地区分裂成许多由地方首领或部落头人统治的小邦和族部,互不统属。

吐蕃王朝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强大的王朝,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新的时期开始了。

奇怪的是,佛教并没有因为崇信苯教的朗达玛被刺而再度复兴,苯教也没有取得新的进展,可以说在这场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像两个精疲力尽的厮杀的对手,各自都已无法制服对方,只能是喘息着,流淌着汗水和鲜血。

分布在西藏各地的地方势力,占山为王,争斗不已,他们都渴望把自己的祖先遥接赞普世系,或某一位大臣种姓的苗裔,用来夸耀自己门第之高贵。而且有意识地企望再度恢复赞普拥有全西藏统治权的光荣。但是已经再没有昔日的机缘了,时代不同了。

一个世纪就在纷争硝烟中过去,古老的贵族逐渐消失了,像吐蕃时期的娘氏、蔡邦氏、没庐氏、噶尔氏,一个一个失去了地位和光彩,新兴的朗氏、昆氏、蔡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中原内地已是唐王朝被起义的黄巢队伍拖垮,各地藩镇、将领拥兵自重,接着就是梁、唐、晋、汉、周,短短几十年间,换了五个朝代。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谁也坐不稳江山,当然也不可能有精力和魄力去顾念吐蕃的事情,任凭他自生自灭去吧! 而藏族地区的东部首领还是按照传统习惯向朝廷(不管他是那一姓人做皇帝)纳贡,通聘。有名可稽的就是六谷部,青唐邈川、?厮逻等部与宋朝天子建立了相对的稳定的关系,受封为节度使,宣慰使等等荣誉称号,凉州的潘罗支等受封为朔云节度使,鄯州的?厮逻,宋拜为宁远大将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