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不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不韦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偶遇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异人(子楚),以为“奇货可居”,为之西入咸阳,游说华阳夫人(秦孝惠文王夫人),异人得立为太子。庄襄王(异人)即位,他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10万户。秦王政初立,与??(lào ǎi涝矮)集团专断朝政;秦王亲政,免相职,出居封地河南,再迁蜀郡,忧惧自杀于途。曾命门客编著有《吕氏春秋》,汇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吕氏春秋》有一定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参见“吕氏春秋”。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河南禹县)巨商,家累千金。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后,他核算: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百倍,立国君之利无数倍,以为“奇货可居”,决心进行一次政治投机。乃两入咸阳,游说秦孝惠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无子)收子楚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孝惠文王死,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任他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立,年仅十二岁,他继续任国相,被尊称为“仲父”,代为摄政。食邑有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东南)十城作为自己的封邑,有家僮万人。任相期间,东向拔卫,又攻占赵、魏城邑,置三川、太原、东郡。秦王政亲政后因?毒案牵连被免去相职,出居河南。又因与六国贵族勾结,阴谋叛乱,被秦王政察觉,再徙蜀郡,途中忧惧自杀。吕不韦对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广召食客的作法十分羡慕,“以秦之强,羞不如”,乃招致“食客三千人”,命“人人著所闻”,成《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今存。《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道家、名家、阴阳家的学说,书中也有所反映,所以有“杂家”之称。但在观点上却有所抑扬,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忠义”,书中多取肯定态度,而对法家和墨家则更多的是批判和否定,反映了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和秦孝公以来一直推崇法家的秦国统治者,在思想和观点上并不一致。 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 人,原为大商人。在邯郸遇见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遂以重金相助,并游说华阳夫人,迎异人回秦国,并立为太子。后子楚继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不韦继任相国,尊为 “仲父”。食邑有兰田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对秦统一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执政时曾攻取周、赵、韩等国的土地,新置三川、太原等郡。不韦还招致食客三千人,令宾客著其所闻,编撰为 《吕氏春秋》 此书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凡二十六篇。它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历史政治和学术思想,是当时一部重要著作。其特点是 “兼儒墨、合名法”,故有“杂家”之称。但吕不韦政见与秦王政相异,又因??叛乱受到牵连, 故于始皇十年 (前237)被免除相国,就食邑河南。当时吕宾客辩士为其游说者众,秦王担心发生变乱,次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不久吕饮鸩自杀。 吕不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