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颐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颐浩分类:【文化精萃】 南宋宰相。字元直,祖居宋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后徒齐州(今山东济南),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任密州司户参军、?州教授等职,累官至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正副使,因上奏燕山,河北危急,愿博议久长之策,激怒徽宗,命褫职贬官,但不久复职,进徽猷阁直学士。金兵入燕京(今北京),逃出。高宗即位,除知杨州,又进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建炎二年(1128)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建炎三年(1129),武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高宗退位,颐浩乃与张浚等诸将约,会兵勤王,高宗复位后,以颐浩为右相,时金兵南下,宋军败绩,局势紧迫,颐浩又进航海避难之策。其间因有人攻其总揽军政大权,一度辞去相位在淮南等地镇守,平定地方。旋因破敌有功,拜少保、省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绍兴元年(1131)与秦桧分任左、右相。高宗曰:颐浩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然却排斥李纲、赵鼎等抗战派,未解有为。绍兴三年(1133),借不报各地灾情事罢去颐浩相位,封秦国公、谥忠穆。颐浩有胆识,善弓马。当国事多难之际,两度为相,反对投降,平定地方,人倚之为重臣。然气度狭小,不能容人,终不能立大功于世。又因战事所需增收月桩钱,因此郡邑多横赋,后患无穷。所著《忠穆集》今尚存。其事迹具见《宋史》卷三六二、《宋史新编》卷一二七、《澹庵集》卷二十二、《苕溪集》卷三十等。 南宋政治家。字元直,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人,迁齐州(今山东济南)。元钓进士。北宋宣和时,因谏开边忤徽宗而夺职贬官。靖康初,上书言时政,谓金兵必南侵。高宗即位,除知扬州,进户部、吏部尚书。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约同张浚等平苗、刘兵变,以功拜右相。金兵渡江,进航海避敌之策。因中丞赵鼎论其专恣而罢相。寻除江东安抚、淮南宣抚,有方面之寄。绍兴元年(1131),拜左相兼知枢密院事。二年,颐浩力倾右相秦桧,致其罢相。独秉国政,屡请兴师恢复中原,论罢李纲,摒斥李光。因台谏论劾,于绍兴三年罢相。五年,颐浩条次战守方略十事以献,谓和议必不可成,劝高宗为进取之计。除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旋移浙西,兼知临安府。他与朱胜非创月桩钱,横征暴敛,贻患东南。著有《忠穆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