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吠檀多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吠檀多派

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六派哲学之一,亦称后弥曼差派或智弥曼差与耆米尼的前弥曼差或业弥曼差相区别。吠檀多梵文原义为“吠陀之末”,实为附于吠陀之尾的奥义书。奥义书执梵我一同论,吠檀多将其发扬光大而渐成印度史上最有影响的唯心主义流派。相传该派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著有《梵经》,又名《吠檀多经》,其中有对佛教空宗的批判,据此推断该经约形成于公元二世纪。《梵经》格言隐晦不明,因而引起后人的不同评注和疏解。这些不同的评注和疏解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在这兴流派中最有影响的是不二论吠檀多。该派最有影响的大师是商羯罗(九世纪)。他评注了《梵经》、《薄伽梵歌》和许多主要的奥义书。在商羯罗之前有乔荼波陀,据说他是商羯罗的师祖,著有《蛙氏颂》。商羯罗发展了乔荼波陀的理论,形成了无差别不二论。据这一理论解释,梵和纯意识的我同一不二,没有任何差别。梵是不可名状、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最高存在,是幻现世界的原因。商羯罗受到佛教中观派的影响,创造了“上智下智”说(类似中观派的“真谛俗谛”说)。照此理论解释,用上智认识世界,世界则是虚幻的;用下智认识世界,世界则是真实的。前一种是真知,而后一种则是误知,即把虚幻错当真实。由于这一理论把梵绝对化到无以表述的程度,以致使虔敬者所渴求的悲悯形象也化为乌有,于是,便逐渐遭到有神论的否定。帕斯羯罗(十世纪)是《梵经》最早的有神论阐释者。他创立了梵我不一不异论。罗摩奴贽(十二世纪)是根据毗湿奴教派观点阐释《梵经》的集大成者。他创立适任不二论反对商羯罗的不二论和二智说,按这种理论解释,世界各层级的灵魂(我)和一切形式的物质构成梵的身体。梵是真实的,灵魂和物质也同样是真实的。这样一来,梵也被赋于了可表述的性质,神学者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某种满足。与上述不二论相对立的是摩陀婆(1199―1278)的二元论。这种理论认为梵是最高存在,是物质世界的终极原因,灵魂(我)是由微细物质(细身)构成的。它和梵同样是真实的和永恒不变的。现象世界并不虚幻,它也是真实和永恒的,梵的化身是毗湿奴。摩陀婆自喻为毗湿奴之子――风神,作为大神的使者给人以智慧并将虔信者的亡灵引归于大神。然而在这一派伴有大量神话的浩繁文献中可以找到无情批判幻论和主张物质真实的东西,这是此派哲学的真正价值。――此外,还有二不二说和纯不二说。前者把梵和我比作风和风的不同形式,后者则把二者关系比作金与金饰、火与火花的关系。即纯粹同一的关系。但它坚决反对苦行主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