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启蒙拜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启蒙拜师分类:【中国民俗】 民国以前,鄂东民办启蒙教育盛行,常见的有四种形式。 族学。办学经费来自宗祠公产,由族长承办,延请塾师(俗称“先生”)主教本姓子弟(亦有兼收异姓蒙童的)。 村学。由村民合办之学。由有名望的乡绅发起,俗称“请学”、“承学”,亦称“学东”,多借祠堂设馆。塾师膳食与“学俸”由学东、塾师、家长面议后酌情分供、分摊,课具自带。 家塾。这是官、商、地主自办之学。专教自家及亲属的子弟。 门馆。此为家资厚、名望高的塾师自设之馆。所收生徒除亲朋之子外,还收其他蒙童。 此外,捐资开办的义学曾盛行于清末民初。前两种办学并设夜校,教授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学兴起,民办学校仍存。 入学。蒙童通常7岁入学,每年初春开馆。开馆日集资办启蒙酒,举行仪式,家长、乡绅到场,设“至圣大成先师”孔子牌位及香烛供品。晌午时分,焚香、击鼓、放鞭。先生穿长袍马褂,向孔子行礼,礼毕,家长领子弟接拜至圣。随后,学生拜先生,家长封红包贽敬,学东赠长(打屁股用)、短(打手掌用)竹板,以助威严。礼成,进餐。次日,先生宣布规程,开始上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