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为周后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为周后辨分类:【地域文化】 “吴为周后”说,早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国语?吴语》:“吴……使王孙苟告劳于周……王曰伯父。”在春秋时期,按照周礼规定,周天子对同姓的诸侯都称之为“伯父”,对异姓诸侯称“舅父”。在这里周王敬称吴王夫差为“伯父”,承认吴王夫差为自己的同宗。在黄池会上,夫差不但以“姬姓”自居,而且晋大夫董褐代表晋侯也称吴为“兄弟之国”,称吴先君为“昔吴伯父”,称夫差为“今伯父”。又如《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子西曰:‘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如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子西是楚国人,他也承认“吴是周的后裔”。自《史记》之后,凡研究吴越者,无一不承认太伯是周之后代。到了近现代,也有人引用寿梦自称“蛮夷”,以及有些史籍记载中原人称吴为蛮夷戎狄,从而认为吴先祖为吴族人,不是周之后代。但是,他们所引用的这些史料,都无法推翻传统的“吴为周后”的观点,《国语》、《论语》、《左传》都是记载先秦这一时期的权威著作,都记载着周太伯奔吴的史实,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吴为周后”的观点是无法推翻的。 “吴为周后”,系指吴的统治者为周的后裔,并非指的是当时当地的土著民族。这类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如说“鲁为周后”,这是因为鲁的立国之君是周公之子伯禽,而当时鲁国的大多为东夷人和殷人的后裔。为此,古代称某国为某之后是指某望族之后裔,都指王室、公族,决非指国人。”吴与鲁、燕等国的区别就在于鲁、燕的统治者保持周族的习俗,吴的统治者因远处边陲,在强大的土著部族的包围之中,为稳定政权,屈从土著习俗,以致‘断发文身’,使自己‘蛮夷化’。吴为蛮夷,与‘吴为周后’并不矛盾。” ① 另外,太伯二人出奔,“亡于荆蛮”是被逼后唯一的一条出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允许他们兄弟两个与“荆蛮”相对而立,只有“依懒”于“荆蛮”,所以入地随俗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他们兄弟二人的文化层次高于“荆蛮”,在向周表示“不可用”的当儿,当地土著确是用得上的,因而为土著所欢迎。这也是高文化层向低文化区倾斜的一种自然势态。正因为太伯充分利用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才得以安身立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