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江水则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江水则碑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记载水位变化之石碑。立于吴江上,共两座,一座记载一年内各月、各旬的水位变化,另一座记录各年水位变化。据沈启《吴江考》卷2载:碑有“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在一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则极低田

(淹)。 ……过七则,极高田俱

”。 二碑中刻有“大宋绍熙五年水到此”,“大元至元二十三年水到此”等字。宋代为统计汛期农田被淹面积,已建有水位观测制度。系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之“水位站”。

设置于太湖地区的吴江垂虹亭北记载水位的石碑。碑长七尺有余。建置年代无考,但应当不迟于宋绍熙五年(1194)。实物至今尚未发现。明沈

(1490~1568)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撰《吴江水考》卷二保存了吴江水则碑的记载,并附录了原碑碑式。它为左、右两碑。左水则碑记各年的特殊水位,其中已刻有“大宋绍熙五年(1194)水到此”等年的水位记录。右水则碑记年内各旬各月的水位。此外,左水则碑分为7横,道为1则,以观测水位确定农田地形的旱涝情况:以下1则为平水之衡;在1则,高低田俱无恙;过2则,极低田淹;……过7则,极高田俱淹。吴江水则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至迟在宋代就已有相当精确、直接为农田水利服务的水位观测站了。

宋代吴江上记载及观测水位变化情况的石碑刻。共两座。一座为记载一年内(各月各旬)水位变化情况的石碑,其上刻有:“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在一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另一座为记载各年水位变化情况的石碑,其中就记载有1194年和1286年最高水位处。此二碑是宋代为统计汛期农田被淹面积而建立的水位观测制度的产物,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古代“水位站”,为水文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