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越刻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越刻书分类:【地域文化】 吴越刻书最早而最为典型者,莫过于苏、杭二州了。元稹到江南,任浙东观察使期间,他的诗与白居易的诗均被人刊刻,“杨、越间多作书,摩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元稹的这一记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材料,可以说是雕版印刷较早的记载。1953年,浙江龙泉县拆塔时发现的经卷,字大,欧体,刀法钝拙,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唐代的刊本。 杭州的雕版印刷,到五代吴越王时期已经相当发达。吴越王钱弘?大量运用雕版印刷技术刻印有图有文的经卷,这种图文并茂的印刷品,是印刷术上的一项重大发展。如1917年在湖州市天宁寺经幢的象鼻中,发现《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阮罗尼经》,卷首题刊:“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印宝箧印经陀罗尼经八万四千卷,在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956年)岁记。”扉页画有“礼佛图”。这是浙江已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雕版印刷品。卷首题刊中的钱弘?还没有避宋讳,去掉“弘”字。 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坍,许多塔砖的侧面有口径约6厘米的园孔,孔上有木塞,内藏有经卷,经卷用白棉纸或竹纸精印而成,用小木棒做轴心,卷成一卷,外裹以黄绢,用锦带束缚,卷首题刊:“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两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钱弘?在位的乙亥岁,即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扉页画有“礼塔图”。此时钱弘?为避宋“弘”字讳,已将“弘”去掉,书为“钱?”之名了。 1971年在绍兴城关塔基发现约10厘米长的粗木圆筒,内有藏经一卷,卷首题刊:“吴越王钱?敬造《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钱?在位的乙丑年,即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接着在扉页画“礼佛图”。 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看,在吴越王钱?时代,他至少雕印过三次经卷,每次印刷了84000卷。有个延寿和尚,俗姓王,钱唐人,34岁出家,是吴越著名的高僧,有弟子2000人,颇为吴越王钱?的宠信,命他主持灵隐寺,赐号“智觉禅师”,后奉命住永明禅寺(净慈寺)据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宋本《心赋注》及元照主编《智觉禅师方丈实录》记载,延寿和尚刊印的有弥陀塔图、弥陀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像、咒语,共计682000卷。这样大的数量,在我国印刷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在五代吴越雕版印刷品中,还发现了彩色插图。如王国维在日本发现“久原文库藏彼国玄澄所摹吴越国印造应现观音像中,画观音菩萨,其手持莲花与足下莲座,旁注赤字,皆印成后复加彩。”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后彩色套版的前身。 到了宋代,杭州已是全国雕版印刷四大中心之首。据史记载,宋时的汴京、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峨眉山为全国的雕版印刷的中心。宋梦叶得在他的《石林燕语》中称:“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而纸不佳。 蜀与福建,多用柔木为之,取其 成而速售,故不能工。 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这充分说明杭州刻印的书籍,不仅雕工精细,印刷技术精良,用纸也是最为上乘。就纸张而言,当时临安、绍兴、婺州产的藤纸,瑞安产的蠲糨纸都是贡纸。造纸业发达,从而促进了刊刻书籍水准的提高。“宋国子监刻书,若《七经正义》、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资治通鉴》、若诸医书,皆下杭州雕版。北宋监本刊于杭州者,殆居大半。” ① 北宋时杭刊刻的书籍除监本之外,同时也刻印了许多其他的书。如医书。因医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命关天,刻印要绝对无误,故历来以宋刻为善本,宋刻本绝大多数出自杭州。这说明杭州的写刻与校勘都是极其精细的。再如临安进士孟琪刻于宝元二年(1039年)的《文粹》100卷。还有刻印大量的佛经等。 杭州等地刊刻的监本,字体方正,刀法圆润,在宋本中居首位。可惜的是,这些监本在“靖康之役”中,金兵将存汴都之监本或焚毁或囊括而去,今日杭州刻印的北宋监本书为数极少了。 南宋建都杭州,雕版印刷业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各地府州刻书者亦多,坊刻书大量出现,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官刻的书籍,较为著名的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与两浙西路茶盐司本,其次有两浙东路安抚使刻本和浙东?司刻本等。此时私家刻书也很盛行,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钱唐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太庙前尹家书籍铺等等。 到了元代,辽史、金史以及其他许多重要书籍,大多奉旨发到浙江一带来刊刻,如著名的西夏文的藏经,就是杭州大路万寿寺刊刻完成的。 苏州,是我国古代文人荟萃的著名文化古城,也是我国刊刻书籍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中唐时期,已有书商在苏州地区刻卖历书、诗歌等书籍。到了唐代末期,吴越王钱弘?刻印的《陀罗尼经》等经书,在苏州曾多次被发现。1978年,苏州市瑞光塔出土木版印刷的《大隋陀罗尼经咒》和《梵文经咒》,分别为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和景德二年(1005年)的印品。从经文的字体、纸张分析,可以推知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物品,这充分证明,此时的苏州刻书已有一定的基础了。 到了宋代,苏州刻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8年4月在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塔心洞内,发现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的木刻《妙法莲华经》一部,共7卷,卷轴装,岁卷六毁,一存六卷。第一卷首署:“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字样,题记为:“天禧元年九月五日雍熙寺僧宗转舍妙法莲华经一部7卷入瑞光院新建多宝佛塔相轮珠内。”这是一部罕见的北宋初期的珍贵刻印经卷本。北宋嘉钓四年(1059年)王琪校刊了一部《杜工部集》,据《书林清话》载:“宋王琪守苏州,假库钱数千缗,大修设厅,既成,漕氏不肯破除,琪家有杜集善本,即俾公使库镂版印万本,每部值千钱,士人争买之。既尝省库,羡余以给公厨,此又大裨帑费,不但文雅也。”这说明当时的司库、府县、书院都有刻版印书。 在当时,苏州寺院刻印佛经也是盛极一时的。绍定四年(1231年),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局刊刻的碛砂藏《大般若波罗密经》,共591涵,计6362卷,共用了91年的时间,才大功告成。可见刻经规模之大,耗时之久了。 宋代苏州的刻书,多用欧、颜、柳体字。笔划如真,质朴娟秀,其版式用左右双边白口,到了南宋,讳字较多,左右为黑口。 从五代至宋,江南的刻书中心在杭州,这与吴越王定都杭州有直接的关系,到了南宋,亦都杭州,进一步促进了杭州刻书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对苏州的刻书其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元朝时期,重大史书如《辽史》等都交杭州雕刻,并取杭州等地的官刻书版,隶兴文署管理,各路儒学、书院、私塾相竞摹刻,鼎盛一时。 元代苏州刻书字体多请名家书写,版式承宋代程式,刻艺精巧,但用的纸墨质量较差,不及宋代。此时苏州官坊多刻经史,私家多刻诗文集。如平江路儒学刻《玉堂聚义》等,私家如范氏岁寒堂刻《范文正公集》等。 到了明清时期,苏州刻书赶上或超过杭州,成为全国刻书中心之一。当时阊门内外和吴县,集刻书作坊数十家,刻工数百人。因而有苏州“书肆之胜,比于京师”之说。而京师的书贾中,苏州人占有很大的比重。据胡应麟在他所著《少宝山房笔丛》中载:“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又说:“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蜀本宋最称善,近世甚希。燕、赵、秦、楚今该有刻,类自可观,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该次之。”“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由此可见苏州刻书之盛。 宋代初中期,苏州刻书,通常官府刻书书面用蓝绢,内府内黄绢,版式大多为黑口双边,字体摹仿赵孟钗?啵?灿蟹卵照媲涮宓摹U庖皇逼诳淌橐匀寮揖?渥疃啵????睢⒌湔轮贫却沃?3苫?郧埃?阅究瘫疚?鳎?钣写?硇缘目淌橛姓?呈?荒戗1446年)苏州府常熟县魏祜校刻的《易经举义》,成化二十年(1484年)张习刻《雁门集》、高启刻《槎轩集》、杨基刻《眉庵集》等。 到了正德、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刻书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复刻宋元版古籍较多,用纸也十分讲究,字体多用宋体,排列齐整,行格紧密,版式大多为白口,双边栏。当时最有名的刻书为顾元庆的“大石山房”,刻有《顾氏四十家文房小说》等。嘉靖四年(1525年),苏州府震泽王延哲刻的《史记》,刻工十分精美,为复宋本的最佳刻本,深受读书人青睐。万历年以后,苏州刻书又出现了彩色套印。在万历年间,由于小说、戏曲以及通俗书籍发达,书坊刻书印数大增,而且多数书籍附有彩色插图,深受读书人的喜爱。 天启、崇祯年间的刻本,其风格与前朝有所不同,字体狭长纤巧,其刻工、校勘亦不如前朝认真,大多较为马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应数常熟毛晋的“汲古阁”。当时毛晋可算做私人刻书的巨擘。他一生刻《十三经》、《十七史》等经、史、子、集、丛书等六百多种,在明代刻书人中,颇有地位和价值。相传毛晋“生而笃谨,好书籍,自其垂髫时即好锓书,有屈陶二集之刻。” 清代苏州刻书,已大大超过闽、蜀。咸书之后,天下书版之善者,仍数苏、杭和金陵。清代苏州较为著名的刻书有黄丕烈“士礼居”刻《严州本仪礼郑注》、《论语言义》、汪士钟刻《仪礼单疏》、沈氏“古仉园”刻《薛涛诗稿》等。虽说苏州于清代刻书数量多,但从总体来看,清代刻书还是比不上明代。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国子监在南京,即史称“南监”,南监把南宋和元代国子监的书版集中起来,进行修刻重印,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三朝本”。此时的金陵(南京)亦是江南刻书中心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活字印刷最早的国家,相传发明活字印刷的人是杭州毕升。据沈括《梦溪笔谈?技艺门》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为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版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毕者,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间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从沈括的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印刷原理,与现在的铅印排版印刷,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铸字(刻字)、排版、印刷。所不同的当时全为手工操作。 毕升发明的活字,后人称为泥活字。遗憾的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大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并没有得到推广,雕版印刷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元代王损在毕升泥活字的基础上,制成了一套木活字,直到明清时代,才出现了铜活字。清雍正年间曾用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苏州李瑶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用胶泥活字排印了自著《校补金石例四种》,这给泥活字增添了光彩,充分证明宋代毕升的泥活字是完全可信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