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越稻种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越稻种植

分类:【地域文化】

自古以来,吴越地区被称为“三江五湖”,“泽国水乡”,水稻种植在这里有其久远的历史。据考古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在第4层发现较大面积的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相互混杂堆积,一般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少有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稻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经鉴定,主要是籼稻和粳稻,颗粒大小很接近现代栽培的稻,比野生稻要大得多。许多稻作农具也同时出现,如骨耜,一处就出土了上百件,还有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以及舂米用的木杵等农业工具。

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马家浜遗址,以及罗家角遗存、草鞋山遗存、邱城遗存、圩墩遗存中,都发现有稻谷遗存。经鉴定,为籼稻和粳稻两种。在吴县草鞋山遗存中,还出土了舂米用的陶杆。在崧泽遗址中,发现了稻谷颗粒和稻叶残片。

良渚文化时期约为公元前3300―前2200年。这一时期的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的主要作物仍然是稻谷。据在钱山漾遗址发现的稻谷鉴定,稻的品种亦为籼稻和粳稻两种。

因南京市北阴阳营而得名的北阴阳营文化,分布在江苏省的宁镇地区和安徽省的东南部,其年代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北阴阳营文化时期的居民,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水稻,这可从大量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得到验证。

在安徽薛家岗1979―1980年发现,“在一处残房基的红烧土堆积中,掺杂着许多稻壳,应是作为建筑物涂料的稻糠泥,经火烧烤的遗痕。”

马桥遗址是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遗存为主的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器有双肩锄、镰、穿孔半月形刀、斜柄刀、犁形器等多种,青铜器有斜刃小铜刀和长条铜凿等。由此可见农业生产还是以稻谷为主。

江南地区的另一青铜文化湖熟文化,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代,分布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境内。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锛、刀、镰等不同器形,且数量较多,这充分证明当时农业生产占着主导地位,农业以稻为主。1982年在定海县蓬莱新村发掘一座东周遗址,“从发现的稻谷来看,谷粒形状大小与现代栽培稻基本相同,在有的谷粒上还留有清晰的谷芒。”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太伯奔到长江下游建立了吴国,其大本营在苏南一带,也就是在湖熟文化地域之内。越国稍晚于吴国,所占据的地域在马桥文化圈内,即太湖地区以南。吴越两国先后称霸,问鼎中原,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吴越经济条件,当时经济的命脉取决于农业,江南的农业是稻谷种植。吴越两国“语言通”、“风俗同”,他们的经济作物也是一样的,就是以种水稻为主。《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讲述越国向吴国借粮之事,吴王借给越国万担粮、二年后,越国归还所借的粮食,吴王谓大宰?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吴越两国,借还粮动辄万担,可见两国的粮食产量是相当可观的,《越绝书?吴地传》载:“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由此不难理解的是,吴越两国稻种植的面积是很大的。

从农业工具也能说明吴越稻作技术的优越。吴越地域出土的青铜农具是很多的,如金山戚家墩第三层出土的镰形器,残长8厘米,宽6厘米;六合县和仁东周墓出土了削器4件,最大长26.8厘米,宽2.2厘米,斧一件,高16厘米,刃宽5厘米。仪征县破山口西周墓出土的青铜斧,长17.2厘米,宽9.8厘米,青铜镰刀,长14.2厘米,以及青铜凿、青铜钺等器。浙江省长兴县出土的青铜耨、镢、凿,绍兴出土了青铜镰、犁形器、锸、锛,浙江永嘉出土了青铜铲、铜锸、铜耨等,安徽淮南蔡侯墓出土了青铜斧,贵池等地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农具。

从型制看,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农具,大体一致。与青铜农具伴出的,还有大批木、石、骨、蚌器农具。

越灭吴,楚亡越,春申君治吴,作了进一步的经营。到了汉代,汉高祖封兄仲之子鼻为吴王,“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吴王鼻传》)司马迁又在《史记》中指出:“夫吴自阖闾、春申、王鼻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经济发达,与中原的单一农作经济有较大的不同。当然,吴越地区除有“东海之盐”、“章山之铜”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三江五湖”地域内,有大量的农业,即水稻作物为其基石。正因为如此,到了隋唐时代,竞形成朝庭财税依赖江南的局面。如丘?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宋、元、明直到清代,江南税赋领全国之先。

中国的史前稻作遗存,基本上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和罗家角遗址中出土的稻谷年代最早。而我国典籍中记载有关野生稻生长情况的资料大致有10处,“10条记载中竟有8条位于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其中尤以浙江北部的嘉兴、吴兴和江苏中部的苏州、泰州和扬州为多。”

野生稻生长旺盛的地方,其自然条必然是适宜水稻栽培的地方,而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正因有这种自然条件,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延续至今,真可谓“得天独厚”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