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越藏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越藏书

分类:【文化精萃】

藏书和刻书是紧密相连的。刻书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收藏书籍的人。一般说来,我国喜爱藏书的人,特别是一些藏书大家,他们往往又是编撰、刻书、校勘的专家。这一特性,在江南的藏书家中尤为突出,明代毛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藏书的历史是很远久的,首先是皇家藏书,在古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故春秋时代的史籍都掌管在“太史”手中,统称“图书”或“图籍”。因这些都是帝王的文献史料,故保管在史官手中,私人是不能保藏的,老子是一位周王室的史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藏书了。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这就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垄断知识的局面,随之出现了私人藏书,孔子就收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史籍。著名的学者惠施“其书五车”,后形容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就是由此出。这也是最先出现的私人藏书的代表之一。自此之后中国藏书可分为两大类,即:皇家藏书和私人藏书。

江南皇家藏书最早为东晋。东晋定都建业(今南京),秘书省的著作郎李充查点宫中藏书,重新登记造册,把荀勖《新薄》所列书籍只剩下3014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此,四部分类法就长期固定了下来。

隋朝时,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并在江都大造宫室,并带来不少书籍藏于宫中,供其读玩。

五代时吴越王建都杭州,随着雕版印书的发展,吴越王钱弘?雕刻了大量佛经,藏于佛寺之中。而家藏亦多,到钱氏归宋后,尚有不少图籍运往宋都卞梁。钱氏后人藏书亦多,如钱惟演就是一大藏书人。南宋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颁布献书赏格,在江南各地广求图书,在秘书省特别设立“补写所”,专门从事抄书。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秘书省完成编目44486卷,后又新增添了14943卷。这是江南地区皇家藏书最多的一次。

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第二年他攻下元大都之后,下令将元朝宫中藏书运来南京,又下令到各地访求民间藏书,藏于南京宫中的文渊阁。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派人到民间用高价收购文渊阁中所缺图籍。后迁都北京,便从文渊阁藏书中各取一部,共计100柜,运往北京,藏于北京宫中的文渊阁。

清朝时期所建藏书的“七阁”中,就有三阁在江南,这就是: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史称“南三阁”,建江南三阁的目的,是因为“江浙为人文渊薮”,为使“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特建此三阁。

江南私家藏书亦是极其丰富的,在江南藏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江南名儒子,他们以其学术成就而著称于世,也因藏书之丰,兼编撰、校勘、整理、收集而成为藏书大家;大贾、官僚,为学名教,大量收藏图书者也不乏其人;再则为寺院藏书其知名度极高。

自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为书籍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私人藏书之风始盛。晋魏江南有范平和褚陶,范平为三国时吴郡钱塘人。陈颐道《怀范子安》一诗中称:“七录香芸新秘阁,百年黄叶旧江村”,说他“研览坟索,偏该百氏”,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都是我国最古的典籍,偏备百家著述。范平之孙范蔚继承祖业,据《晋书》载:范蔚“有书七千余卷。”在当时可算得全国第一。稍后褚陶于晋平定孙吴之后,曾出任尚书郎。他收藏的书到底有多少,因无记载,不得而知,但据陈颐道《怀褚季雅先生》一诗中说:“西京典籍同刘向,南国藏书匹范平。”诗中可能有点夸张,但他的藏书一定不少。

在南朝,江南最大的藏书家是沈约。他工于文词,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对近体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沈约曾在南朝宋、齐、梁三代为官。据《湖州府志?人物传》称:“沈约好坟籍,聚书到两万卷,京师莫比。”

到了唐朝末期五代时期,江南藏大家为吴越王钱氏后代。五代吴越王统治两浙时期,吴越王钱槿之子钱元?,孙钱弘?、钱弘?等都十分重视文化人士,钱弘?虔信佛教,曾多次雕刻佛经数万卷,分藏于各寺庙之中。钱惟演家藏书最多,最为著名。

宋代雕版印刷发达,这就大大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兴起,特别是士大夫藏书,可谓比比皆是。而宋代江南为全国雕版刻书的中心之一,故江南私人藏亦多。北宋时代杭州的钱?(生卒年月不详),他在九里云松建造了一座藏书楼,当年苏东坡为之题写“钱氏藏书楼”的匾额,可见为苏东坡同时代人。据史载,钱?是吴越王钱氏的后裔,故为其子孙藏书之余绪。湖州沈思,据说他是大藏书家沈约的后裔,他不图仕进,专好藏书,以致“黄金散尽”。其子沈偕继承父志,专好藏书,他尽买国子监本,故沈氏父子藏书名噪一时。另外还有鄞县楼郁与陈谧,金陵的周启明,临海的陈贻范等,他们都是江南早期的大藏书家。

到了南宋时代,江南藏书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嘉泰会稽志》载:越中藏书家中,左丞张氏、尚书石氏、进士诸葛氏三家最有名,藏书最多。

陆宰,字元钧,曾任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等职,金兵南侵之后,他弃官到家乡山阴隐居,建“双清堂”、“千岩亭”,藏书达万卷之多。陆宰之子陆游,他不但是大诗人,亦是大藏书家。他承其父业,据《嘉泰会稽志》载:“陆游……尝宦西川,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其编目益巨。”晚年归隐山阴,题书斋名“老学庵”,藏书之处名“书巢”。陆游之子陆子啭亦继承先人之志,爱好藏书。与此同时,陆游父子还刊刻《南史》、《剑南诗稿》、《剑南续稿》、《尔雅义》等20余种书稿,近300卷,可谓是位大的出版家了。

尚书石公弼,字国佐,会稽新昌人氏。史称他的藏书“无一不有”,并收藏了许多前代的古器,纂集成图记。其子石邦哲建“博古堂”以藏书两万余卷。

诸葛行仁,会稽人。南宋赵构绍兴五年(1135年)建秘书省诏求天下遗书,以充秘书省藏。诸葛行仁一次就将自己所藏的8546卷捐献给秘书省,而得赵构赐官,由此可见诸葛行仁藏书之丰。

杭州是南宋王朝的首都,又是雕版印刷极为发达之地,故藏书家亦多。当时著名的有陈起,他集出版、藏书于一身,又是位诗人,建藏书楼曰“芸居楼”,人称“万卷书中尘,一生闲里身。”再就是“借出一痴,还书一痴”的“书痴”周辉,藏书万余卷。

另外,还有上虞李光父子、吴县叶梦得、吉安陈振孙、湖州周密、宁波南有楼钥,北有史守之、吴兴许?、金华潘景宪等大藏书家。

岳飞之孙岳珂所藏“九经”,洪咨夔在西天目山宝福寺藏佛经最为著名,可谓为佛经收藏大家了。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在他的《少宝山房笔丛》一书中对宋代藏书作出的评价是:“宋世圣书,一盛于庆历(1041―1084),再盛于宣和(1119―1125)而女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1174―1189),四盛于嘉定(1208―1224),而蒙古之师至矣。”

元朝初期,战火四起,江南为南宋都城所在地,故元兵对江南,特别是对杭州的攻击更为严重,由此而带来的恶果是对文化设施的严重破坏,藏书楼也难逃厄运,藏书损失惨重。故元代藏书稍逊于宋代,但尚有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赵孟睿??詹氐摹逗菏椤芳染?颐溃??氐氖橹柿慷己芨摺A硗饣褂泻?? ⒃?觥⑽嵫堋⒀钗?酢⒊率缆〉炔厥榇蠹摇</p>

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金陵,对江南藏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明初时,朱元璋在分封朱氏藩王的同时,还赐给大量的图书,而这些所赐之书,均为宋元善本,明太祖之子周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拥大量珍籍古本。这一时期私家藏书也有较大的发展,名家迭出。如吴郡“金兰馆”,吴兴茅坤的“白华楼”、吴郡金李“泽远堂”、袁轿的“嘉趣堂”、沈辨之的“野竹斋”、长洲许自昌的“梅花墅”;常熟赵琦美的“脉望馆”、东吴(苏州)徐时泰的“东雅堂”,嘉兴项元汴的“天籁阁”、宁波范钦的“天一阁”,绍兴祁承

的“淡生堂”,常熟毛晋的“汲古阁”,长洲顾元庆的“大石山房”昆山叶盛藏书万卷,太仓王世贞的“小酉馆”藏书3万卷,苏州扬

吉的“松筹堂”藏书10万卷。 明代私家藏书的总数已大大超过皇家藏书。家资富有者往往自己刊刻,故明代官刻本、坊刻本、私家刻本同时在社会上流行,得书较容易。

纵观明代私家藏书,江南数第一。

清朝建立之后,印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改善,藏书亦有较大的前进,这一点在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此时的著名藏书家有长洲黄丕烈的“士礼居”,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昆山徐乾学的“传是楼”,常熟钱谦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瞿绍基的“铁琴铜箭楼”,海昌吴骞的“拜经楼”,杭州汪宪的“振绮堂”,汪启淑的“万卷楼”,鲍廷博的“不知足斋”、卢文?的“抱经楼”,秀水(今嘉兴)朱彝尊的“潜采堂”,宁波卢址的“抱经楼”,吴兴陆心源的“苞宋楼”,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等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征访天下遗书,得13781种,由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两淮盐院呈进的有4666种,江南占第一,可见当时江南私家藏书之丰。故人称:“溯自元明以迄清季末叶,指不胜屈,拥有数千百卷之图籍者,多不胜举,居民中藏有一二十籍线装书的,并不为奇。”由此可见吴越人藏书之风盛也。

洪亮吉在他的《北江诗话》说:“藏书家有几等之分”,有长于收藏的收藏家,有精于鉴赏的鉴赏家,有掠贩的掠贩家,有长于校勘的校勘家。不论是那一家,他们对宏扬祖国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