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都城的规模与建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都城的规模与建制分类:【地域文化】 吴国都城姑苏始建于吴王阖闾元年,即周敬王六年(前514)。吴国新都城的建筑规模是很大的:“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围)十里。”(《吴越春秋》卷二)《越绝书?吴地传》亦说:“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十一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吴小城周十二里。” 伍子胥主持建造的吴国都城名为吴大城,此名的来由与诸樊所建吴子城是有密切联系的,后人又称阖闾城。上引《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阖闾城周围之数是相同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越绝书》详细地记载了城垣的长度:“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百二十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机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按古制一里合300步,一步合6尺计,大城的周围实际长度为37里16步。按《周礼?考工记》载,周代“方三里,旁三门”的都邑建制核考,吴大城周围为37里是正确的,《吴越春秋》?《越绝书》所载,“四十七里”有误。显然,书中所载“四十七里”中之“四字”,应该是“三”字才是合理的。 大城中还有小城,即吴王的宫城。《越绝书》载:“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越绝书?记吴地传》)这亦符合周礼王宫“九里之城,三里之宫”的建制。《吴越春秋》载的小城十里,有误。 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伍子胥主持营建阖闾城时,按《考工记》中有关王城的营建原则,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周王城均建造在北方的平原之上,宫城均采用正方形网格的格局,吴城地处江南水乡,四周河道纵横,加上山丘围绕,子胥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土尝水”,随宜通变,顺河之势,因山之利而筑造,这样,就突破了周礼规定的三十六里建制,成为三十七里的规模,这样,不仅总体符合周礼,而又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 如《越绝书》所载: 吴古故陆道,出胥门,奏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颈,过犹山奏太湖。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桷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 ① 吴城既可走陆路,亦可通水道,水陆交通极为方便,这是北方任何大都所不及的。仅此也显示出吴都的独创性。 吴都姑苏城共有8个城门:东面北为娄门、南为匠门,娄门又叫?门,匠门亦名干将门;西面北为阊门、南为胥门。阊门又叫阊阖门、破楚门,胥门亦称姑胥门;南面东为蛇门,西为盘门,盘门亦名蟠门;北面东为齐门、西为平门,齐门也叫望齐门,平门亦称巫门。其中南面的盘门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八座城门的名字,在当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类门,因附近的娄江通过而得名。匠门,因当时各种工匠都聚居于此门而取名。匠门又名干将门,传说著名的铸剑师干将曾在此铸剑,至今尚有匠门塘、干将墓、欧冶子庙等古迹。阊门,是取“天通阊阖风”之意,阖闾刺杀王僚自立为王之后,为实现先君“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战略方针,就在城西立阊门,以象天门。因楚在西,又称破楚门。胥门,是取姑胥山为名。为阖闾去姑胥台望太湖而特设此门。蛇门在南,朝向越国,越在“巳”位,而“巳”位即“蛇”位,相传当时城门有一条木蛇,蛇头朝向西北,是越国向吴称臣的象征。盘门处于“辰”位,“辰”位即“龙”位,以龙克蛇,为吴定能征服越之义。相传当时城门上刻有一条九曲蟠龙,龙头朝向越国。齐门,意指要制服齐国。相传齐景公把女儿配给吴太子波,太子波早逝,齐女思乡,吴国便在齐门上造了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齐。平门,取平定齐国之意。伍子胥打败齐班师回朝,得胜大军即从此门而入。 这八座城门的命名,历代相传,说法各有出入,当然也有后人的附会。但也不难看出,吴王阖闾确有西破楚,北败齐,南灭越的勃勃雄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相征战,互争霸主的时代特色。 小城即宫城有“门三,皆有楼”。这三座宫门是:臬门、雉门、路门。“臬门是整个宫廷的正南门,又是宫前区即外朝区的正门;雉门,亦称应门,是宫城区的正南门,又是内朝区即中廷区的正南门;路门是寝宫区的正南门,同时又是燕朝的朝门。 《考工记》载:“面朝后市”,“后市”即市肆。吴都也有“后市”。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吏籍记载,当时的吴都是个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都市。伍子胥奔来吴都之后,“行乞于市,市人观,罔有识者” ① 吴王阖闾之女死了,出葬时“乃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左思在《吴都赋》中赞道:“士女?眙,商贾骈?。”“开市朝而并纳,横赆赀而流溢。” 吴都的建制,既具备有周礼规定的王宫营建制度的共性,同时又充分显示出江南水乡的个性,这就是古代吴都的一大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