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钩的传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钩的传说分类:【地域文化】 “聪马金络头,锦带配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历代古诗常常赞咏吴钩,古人把吴地工匠制作的“吴钩”,视作英俊潇洒,威武雄壮的象征物。 “吴钩”,亦作“金钩”。据1975年陕西临潼出土的秦俑身上所佩带的吴钩形状看,是一种状如新月的弯头刀,由刃体和柄组成,钩体的截面呈中间厚、边缘薄、两刃对开、齐头无锋。刃宽2.2~2.5厘米,长65.2厘米,由青铜铸成。因两面有刃,既可推,又能钩的随身携带的武器。制作吴钩的创导者是吴王阖闾: 阖闾……复命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尝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之贪王之重尝也,杀其二子,以血喷金,逐成二钩,献于阖闾,旨宫门而求尝。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尝,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喷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呼,寡人诚负于子。”乃尝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这一传说与干将、莫邪铸剑一样,用人殉,人祭的方法来铸造吴钩。 吴国的戈也是一件很有名的武器。屈原的《楚辞?国殇》中有“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描写。可想当年吴军逆长江而上,挥戈直捣楚国都城“郢”的激战场景。 吴越宝剑的神话传说,之所以在江南地区长期流传而不衰,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古代的吴越地区,包括今之长江下游地带,即太湖流域、宁绍地区等。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且铜锡等资源丰富。因此,在史前时期就创造出灿烂的远古文化。有些还超出中原,如玉器、水稻种植等领先于中原。后来,特别是到了殷周之际,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后,吴越地区相对落后。但是当社会发展到春秋中期,地处东南江海之交的吴越,先后掘起,不仅与长江中游的楚人争雄,取得“吴人入郢”的胜利,并北进中原,威慑鲁、宋、齐、晋,争霸中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吴越的冶铸技术后来居上,一批掌握冶铸技术的铸剑师,格外受人尊敬,也成为各国王侯争夺的对象。这就出现了上文所说的欧冶子、干将一会是越人,一会又是吴人,他们又为楚王铸剑,如此等等。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神话传说中的文学创造和想象的成份是很多的,故神话不等于历史的原委就在于此。但神话也含有历史的史影也是应该肯定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