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原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周原遗址分类:【文化常识】 位于陕西扶风、歧山二县境内的周人遗址。它是周人的发祥地,以及周人灭商之前的早期都邑,这里曾是周人的活动中心,但在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此地化为废墟。周原遗址现已发掘出歧山风雏和扶风二处。在歧山风雏发现了一大型建筑夯土台基,此台基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采用了传统中国式布局,以中轴为对称的封闭性院落,建筑物地面用细砂、石灰打磨得光亮、坚实,这里很可能是贵族的宅院。在扶风发现了平民住地,并且发现了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址,另有多处西周铜器窑藏的发现,在周原遗址上的重大发现是周原甲骨的发现,它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周原遗址的发现在考古学、文化学上有极重要意义。 是指周人由豳迁歧以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界于扶风县与岐山县的交界处,距法门寺西南方向7.5公里处。遗址包括当时的岐邑城、墓地、各种作坊、平民住宅区以及王宫的宗庙,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重要的周文化地下宝库。近百年来,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以千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1976年考古发掘出大型西周宗庙,宫殿遗址两处,骨器作坊一处,墓葬、窑葬多处,出土青铜器及甲骨文骨片近万件,被定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扶风任家出土一窖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小克鼎和卫鼎等均出土于此。1975年,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一窖铜器共37件;1974年扶风庄白村南出土的窖藏铜器103件,其中铸铭文的有74件,少者一字,多者达284字,是研究商、周社会征伐、租田、诉讼等极其重要的宝贵资料。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青铜器绝大多数是周原出土。另外,在西周建筑遗址上发现数以千计的西周板瓦、筒瓦和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传统说法,把我国建筑用瓦的时间向前提了六七百年。在凤雏村遗址中发现17000多片卜骨卜甲,其中有字的290多片,这些甲骨文记载了祭祀、征战、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的字细如发丝,小如粟米,反映出我国微雕技术的悠久历史。现已基本查明,墓葬区位于贺家村和礼村一带,凤雏村周围是宗庙建筑群遗址区,黄堆乡云塘村南为制骨作坊遗址,召陈村北直至下樊村为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西周青铜器博物馆”就建在召陈村遗址附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横跨扶风、岐山二县。为周人发祥地和灭商前都城遗址。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诗经?大雅?绵》:“周原 ,堇荼如饴。”公元前12世纪末11世纪初,古公?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此,开始营筑城郭,建造都邑。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邑后,周原仍为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西周末,西戎入侵,遂成废墟。周原京城遗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以千计。著名的毛公鼎、大小盂鼎和大丰簋等,均系清道光年间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铭文多达497字,为世传青铜器铭文最长者。1974年扶风庄白村出土窖藏青铜器103件,有铭文者74件,是研究商周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1975年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一窖铜器37件。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发掘出西周大型宗庙、宫殿、住宅遗址和骨器陶器作坊、窖藏遗址多处,出土青铜器与甲骨文骨甲片近万件,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凤雏村宗庙或宫殿建筑基址,有夯土台基,为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有陶水管道,排水设施完备。遗址出土卜甲卜骨1.7万余片,多为卜甲,刻有文字者290余片,最多者30字。其文字有的细如发丝,小如粟米,可见我国微雕艺术历史悠久。建筑遗址上发现数以千计的板瓦、筒瓦和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传统说法,把我国建筑用瓦的时间上推六、七百年。现已基本查明,凤雏村周围属宗庙建筑群遗址,召陈村为贵族住宅遗址,黄堆乡云塘村以南为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以东是平民宅区和制陶作坊遗址,贺家村和礼村一带乃墓葬区遗址,召陈村北至下樊村为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西周青铜器博物馆,设在召陈村附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