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和买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封建官府以向民间购买其所需物品为名掠夺民财的一种变相的赋税。亦称“和市”。和买起源于北魏孝明帝时,以兵资和买物品与粮食,供军兵之需。和买取“事须两和”之义,名为自愿交易,但大多数情况下,官府所出钱价仅有虚名,实际上变成为一种变相的赋税。唐代开始转变为强征。宋太宗时,根据三司判官马元放的建议,在春季将库钱贷给农民,夏秋蚕丝收成时用绸绢偿还,称为“预买绢”或“和预买”。宝元年间(1038―1040年),官府买绢以钱三盐七作价。真宗大中洋符年间,为保证军需绢绸的及时供应,预买时按高于市价的优待价折算,贷款也不计利息。客观上起到救济春荒,限制高利贷的作用。增数抑配,贱价计值,都予禁止。崇宁三年(1104年),盐钱不支,而绢照收。人民须从商人手中买绢输纳于官。和买变为纳贡。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起,政府用绢有限,令人民和买绢,每匹折钱2000征收,名“折帛钱”。农民纳钱成为政府的税收。元代的和买包括市籴粮和盐折草。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以后,政府按市价或高于市价1/10给以现钞,向百姓征购粮食,或以盐引易粟。在执行中或少付,甚至不付。成宗大德八年(1299年),规定每年5月以河间之盐预先发给郡县之民,秋天草熟之后,令民输草,每2斤盐折草1束。每束重10斤。明清时期,凡是官府需求的物品,均向商人采购,而所付钱钞同样是虚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