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和卓分类:【传统文化】 亦作“和加”、“火者”、“霍卓”、“霍札”、“和卓木”。波斯语音译,意为“有身份者”。亦为对穆罕默德后裔和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旧时我国新疆一些地区对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称呼。含有敬意。加词尾“木”可构成“和卓木”,意为“我的和卓”,如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和卓波罗尼都及其弟霍集占曾被称为“大和卓木”和“小和卓木”。 和卓系波斯文Khwaja的音译,又作“和加”、“火者”、“霍扎”、“霍卓”、“和卓木”,意为“显贵”。旧时在信仰伊斯兰教地区,和卓往往作为学者或“圣裔”的一种尊称。 中亚和新疆的和卓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即“圣裔”。有学者认为,他们是那些自称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和欧麦尔的后裔,但不是先知的女儿所生,而是其他妇女生的。他们因此被划成两类:1.赛义德阿塔和卓们,他们拥有证书,证明他们的血统;2.赘巴依和卓们则遗失了他们的证书,只能求助于传说和声望。赘巴依与赛义德不同的是,赛义德源于哈里发奥斯曼和阿里,是先知的女儿们所生,他们与和卓们相比居于长门。但还有学者认为,在新疆,“和卓”已经成为赛义德的同义语。事实上,和卓家族林立,关系复杂,也并非仅赛义德阿塔和赘巴依两个系统。还有些人号称和卓,但实际上与任何和卓家族没有任何联系。此外,学者们对和卓的“圣裔”血统颇多怀疑。 和卓的支柱是伊斯兰神秘主义苏非托钵僧中最有影响的纳合西班底耶僧侣团。该教团是由巴哈丁?纳合西班底(1318―1389)在中亚创立的。随着它的建立和发展,中亚布哈拉成为推行神秘主义教义的一个基地。尤其是帖木耳王朝以来,具有和卓身份的宗教僧侣形成一种享有特权殊荣的阶层或社会集团。纳合西班底耶的第五代教主玛哈图木?阿杂木(1462―1542),是这个集团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卓传记中称之为“两江汇合之处”,即无论是血统还是道统都可追源于穆罕默德。玛哈图木?阿杂木之后,和卓在中亚的黄金时代似已过去。事实上,在其后再没有出现像他那样威震中亚凌驾于可汗们之上的人物。原因是,和卓们为争夺教权及教权带来的政治、经济权益而发生剧烈的内讧,自我削弱;而且布哈拉世俗封建主慑于和卓膨胀的权势开始对他们的活动进行限制。虽然如此,和卓们仍在中亚各地积极活动。 玛哈图木?阿杂木家族中有三支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叶进入新疆,形成史学界所谓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即新疆的和卓。 其一是首先进入新疆的伊斯哈克。他是玛哈图木?阿杂木的幼子,其母为玛哈图木?阿杂木的第三个妻子,喀什噶尔托古萨克庄人。该系和卓进入新疆后一百多年中得到察合台后王叶尔羌地方封建主的支持和扶助,不仅取代库额西丁家族的传统宗教地位,而且在喀什噶尔和卓三大家族中一度居于优势地位。他们及其拥戴者又有“黑山派 ”* 、“黑山宗”或“黑帽回”之称。清朝统一新疆时,黑山宗响应并协助清政府的平叛斗争,获得清政府的信任,成为清朝在这一地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 其二是玛哈图木?阿杂木的嫡孙玛木特玉素布所传。该系和卓出自玛哈图木?阿杂木长门嫡系,但来到新疆稍晚些时候,而当时维吾尔民众已崇信黑山宗,于是他们以“白山派” * 、“白山宗”或“白帽回”旗号与黑山宗展开了争夺教权的宗教斗争。白山宗分两支:一是以阿帕克 * 为代表人物的一支。清朝统一新疆时在南疆搞叛乱的大、小和卓 * ,以及道光年间(1821―1850),不断骚扰南疆的张格尔、玉素甫、倭里罕等就是这一支和卓。另一支是阿帕克之弟喀拉玛特的后代。这支和卓支持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因此受到清朝优待,如额色尹等与其他几位维吾尔贵族封爵在京,是为“八爵” * 。著名的容妃 * (俗称“香妃”)即出自这一家族。今天喀什市东郊阿帕克和卓墓就是整个白山宗的圣地。 其三是玛哈图木?阿杂木的次子多斯和卓的后裔。多斯和卓之孙乌什和卓素有“佛和卓”之俗称,因反对大、小和卓叛乱被害,其孙阿布都尔满亦因此受到清朝优待。 新疆和卓源于中亚,并一直与中亚有着密切联系,故此他们的活动对清朝与中亚的关系,特别是清朝与浩罕汗国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另据近人研究,新疆的和卓对西北回族门宦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