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族文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哈萨克族文娱分类:【地域文化】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分为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摇撼乐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五个类型: 一、弹拨乐器:冬布拉,是哈萨克族最常用的一种长柄弹拨乐器。又根据其共鸣箱形状的区别,分为椭圆形鼓腹的阿拜冬布拉和形似方头锨的江布尔冬布拉,这两种冬布拉的音色各有其特点。切尔铁尔,或称无品(“品”即琴轸)冬布拉,长约60―70厘米,有两弦的和三弦的两种,它是由整块木头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弹奏指法类似冬布拉。节特曼,或称节特康,长约1米,共鸣箱呈盆状,有7根弦,其音域广,音量大。 二、拉弦乐器:库布兹(也称克勒库布孜),呈弯柄勺形,琴颈短,全长65―70厘米,有两根弦。 三、摇撼乐器:阿萨塔亚克,长约1.3米,头上雕镂有图案,其上装有许多金属圆环,握在手中摇撼时发声的乐器。类似维吾尔族的“萨巴依”,但在制作上稍为复杂。 四、打击乐器:达布勒,用一段空心树干,两端蒙皮革而成。当哈拉,薄木板弯曲成圈状做鼓帮,鼓帮上装有可活动的铁片,一面蒙上皮革而成。省达吾勒,铜质鼓帮,单面蒙片的小鼓。 五、吹奏乐器:有多种口弦,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米孜斯尔那依(角质口弦)、莎孜斯尔那依(陶质口弦)、哈木斯斯尔那依(芦苇口弦)、苏也克斯尔那依(骨质口弦)。可尔那依,是一种音量很大的铜质号角。阿德尔那,长约60―70厘米的独孔笛,能模仿各种鸟兽的鸣叫声。斯布孜合,由木、骨和铜片等材料制成,长约60―70厘米,有三至四个音孔,音质婉转、悠扬。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民间乐曲丰富多彩。这些音乐、舞蹈取材于爱情故事、英雄传记等,也有许多是赞美大自然的,特别是与“马”有关的,如著名的《喀喇交勒哈》(即《黑走马》)、《黄膘马》、《千里马》、《枣骝马》、《瘸腿野马》、《白眼睛马》、《淘气的紫马》、《茸鬃马》、《灰白色的儿马》、《玛尔哈布勒的白额马》等等。还有反映其日常劳动的如剪羊毛、挤奶、织毯等舞蹈,以及描述狩猎活动的“斗熊舞”等。 在草原上流传许多生动形象的谜语、富有哲理的寓言、含义深沉的谚语等等,这都是聪敏智慧的哈萨克族人民才智的结晶。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是:“骏马和诗歌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歌声伴随着哈萨克族人度过一生:当婴儿降生的时候,人们会唱起欢乐的“祝贺诞生歌”;姑娘们出嫁时唱的是眷恋娘家的“告别歌”;迎娶新娘时,人们唱起热情欢乐的“婚礼歌”;婚礼上还有诙谐、幽默的“揭面纱歌”;病榻前,人们还为病人唱起“安慰歌”;当有人去世后,死者的妻子要唱起曲调悲切的挽歌;逢年过节时还能听到追溯部落祖先的“宗谱歌”……。所以人们说哈萨克族是生活在歌的海洋里。歌词由演唱者即兴而作。对唱时,内容以戏谑为主,或褒或贬,使对方理竭词穷,具有比赛的性质。 世世代代以来,哈萨克族人民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有许多是歌颂纯洁爱情的诗篇和赞美英雄业绩的史诗,且广为流传。在瑰丽的爱情诗中,有脍炙人口的长诗《霍兹少郎和芭颜美人》,它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这个故事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长诗《萨丽哈与萨曼》,歌颂了一对反抗邪恶势力的恋人,深受人们的喜爱。还有《布甘拜》、《阿勒帕米斯》、《英雄塔尔根》、《克布兰德》等数十部史诗,则歌颂了征服敌人的豪杰和草原上的传奇英雄,都流传甚广。这些民间长诗一般有几个比较固定的曲子,由“阿肯”(民间歌手)用冬布拉伴奏吟唱。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民间歌手的称呼。他们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能弹会唱,出口成章。哈萨克族许许多多民间口头文学,都是通过他们的演唱流传保存下来的。每年,在夏季牧场上,常举行阿肯演唱会,哈萨克族人叫“阿肯?阿依斯特”。这是最受牧民欢迎的活动。阿肯演唱会的形式很多,一般以两人对唱为主,所唱的歌词内容极为广泛,但曲调必须合乎哈萨克族诗歌的韵辙。对唱时此问彼答,激烈异常,对方回答时,如有不合韵拍或比喻失理等情况就要认输。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