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响堂山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响堂山石窟

分类:【文化精萃】

地处河北省邯郸市峰矿区。始建于北齐 (公元550――557年)。因洞内拂袖可发出锣鼓之声得名。分南北两窟。南响堂在西纸坊鼓山南麓;北响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两地相距约为15公里。是北齐两个政治中心邺都 (今临漳) 晋阳 (今太原) 的必经之地。北齐文宣帝高洋于此营宫造苑,凿窟建寺。后历代多有增建,共有大小造像3,000余尊,为研究北齐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之麓。因人们在洞内谈笑拂袖时能产生锣鼓之声而得名。响堂山石窟有南、北石窟之分,均始凿建于北齐(550―577年)时代,隋唐、宋元及明诸代皆有续凿、增筑和修葺。南北响堂现存洞窟16座,大小造像4300余尊。石窟幽深,石像造型优美,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之一。北响堂山石窟,凿筑于鼓山崖壁,共有洞窟9座,小龛2个,造像700余尊。其中的刻经洞洞内还刻有《无量义经》三方,洞外廊下及北壁刻有八方摩崖刻经,共四部佛经,另有一通唐邕写经造像碑,记述了北齐天统至武平年间,唐邕写《维摩诘》经书的过程。大佛洞,横宽12米,进深11.95米,高1.3米,洞内广造佛像,最高一尊达3.5米,均雕刻精细,生动逼真。洞内其他装饰性雕刻很多,如来尊举舟佛光、佛龛眉、大型火焰宝珠及天龙、飞天等浮雕。异常精美。该洞可与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巩县石窟的节五窟、云岗石窟各大窟媲美,堪称北齐石窟艺术的精华。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依山凿筑,共有洞窟7座,分上下两层,造像多达3500余尊,均始建于北齐,其规模小于北响堂山石窟。下层2座洞窟,洞内均广造佛像,还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大般若经》,勒刻精细,保存完好。下层5座洞窟,形制和时代与上层洞窟基本相似。响堂山石窟原有规模宏大的附属建筑,殿阁楼亭依山而筑,层层迭迭,十分壮观。可惜这些建筑大部分已毁,仅有部分遗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别称南响堂山、北响堂山石窟。洞窟中拂袖即能发出铿锵回声,故名响堂山。始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其时北齐建都邺(今临漳县,邯郸南60公里)和晋阳(今山西太原),响堂山为两地交通必经之处,更兼风光秀丽,高洋便在此兴建宫苑、凿窟建寺。隋、唐、宋、元、明各代,均进行过小规模的增凿龛像。南、北响堂山石窟相距15公里,现存石窟共17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余尊。南响堂山有北朝晚期石窟七座(上层五座,下层两座),最大者为华严洞,宽、深均6.3米、高4.9米。洞内佛像、洞顶浮雕飞天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北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窟。大佛洞规模最大,宽13米、深13.3米,高11.4米。洞内坐佛高近4米,造像端庄秀逸,体态丰满,线条柔和。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重要刻经地。北响堂刻经洞内外壁遍刻经文,有晋昌郡开国公唐邕所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粑经》等四部,并有《唐邕写经碑》载述北齐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刻经经过。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南响堂附近有宋塔、楼阁、殿宇。北响堂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和宋以来石碑、造像。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洞内拂袖能发出铿锵之声,故为响堂石窟。

据记载,石窟开凿于北齐时期。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一是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响堂山地处两个都城来往必经之地,山青水秀,石质优良。北齐皇帝高洋便在这里开凿石窟,修建寺院,营建宫苑,以便他来往于晋阳、邺时,在这里避暑、游玩和礼佛。此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对石窟均有增凿和修葺。

南响堂石窟,位于纸坊村西北、滏阳河北岸的鼓山南麓。现有七座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五座,下层两座,自下至上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共有造像3500多尊。其中第一窟因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华严洞,规模最大,高4.9米,宽、深各6.3米,窟内共有造像1.228尊。在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的故事的大型浮雕,与此相对的中心柱上部有释迦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第7窟位于上层,又名千佛洞,洞壁上广造千佛,三面宝坛上各龛一铺五身造像,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窟顶部雕有伎乐天、飞天,裙带飘逸,姿容妩媚,或手弹竖箜篌、圆琴,或口吹竹笙、横笛,雕刻得十分生动、精巧。

北响堂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和村以东的鼓山之腰,共有洞窟9座,从左至右依次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迦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及两个无名洞。9个窟又分为南、北、中三组,每组均有一座大窟。

北响堂石窟中规模最大者为第7号窟,洞宽12米,进深11.95米,高11.3米,全洞有大小造像151尊,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高达3.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是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故该窟又称大佛洞。第3号窟又称刻经洞,窟内刻有大量经文。位于最后一部刻经南面的唐邕写经造像碑,十分珍贵。它记载了唐邕于天统四年(658年)到武平三年(572年)写《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经文的经过情况,是研究该窟开凿、佛经和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南北响堂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4,300多尊,是我国古代佛教、建筑、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宝库之一。可惜的是,建国前帝国主义分子与汉奸勾结,对响堂山石窟进行了惊人的掠夺和破坏,致使许多造像少头断足,残缺不全、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唐邕写经碑(局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