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代盐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代盐法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盐务制度。隋自开皇三年(583年)以后无盐税。唐初沿隋旧制,历武德(618―626年)、贞观(627―649年),以至景云(710―711年),皆为无税时期。故《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碑》云:“皇家不赋,百三十载”(《太平寰宇记》卷85)。其后,刘彤倡盐利于前,第五琦、刘晏立盐法于后,唐禁榷制度始臻于完善。开元元年(713年)十一月,左拾遗刘彤上表:“夫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伐木为室,丰余之辈也;寒而无衣,饥而,无食,佣赁自资者,穷苦之流也。若能收山海之利,夺丰余之人,蠲调敛重徭,免穷苦之子,所谓损有余而益不足,帝王之道,可不谓然乎?”(《唐会要》卷88《盐铁》)。“上令宰臣议其可否,咸以盐铁之利,甚益国用,遂令将作大匠姜师度、户部侍郎强循俱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检责海内盐铁课”(《旧唐书?食货志》)。是为由无税而改为有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为盐铁使,“于是始大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立监院官吏”,其旧业户及游民欲以盐为业者(亭户),免其杂役,隶盐铁使,敢盗煮私盐者,论以法。于是由征税制进而为全面禁榷(民制、官运、官销)。及宝应元年(758年),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于是上盐法轻重之宜,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出盐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新唐书?食货志》)。于琦之盐法又稍加变通,即改全面禁榷为民制、官收、商运销。而有距盐场过远,商运不便之地,则仿常平盐法,由官运至其地,发贩销售。或商绝盐贵,因减价以售之。其于运商,亦尽保护之力,“时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而于盗煮私盐者,更设十三巡院,专私缉捕私盐,以致“奸盗为之襄息。”至大历末(779年),盐利由立法初岁入40万缗增至岁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晏没后,韩洄、元?、裴腆、包佶、卢贞、李衡相继分掌财赋,均出晏门下。刘晏榷盐之法,终唐之世,无所变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