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初政治家魏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初政治家魏徵分类:【传统文化】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幼年丧父,生活孤贫,胸有大志,好读书,深通学术。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后被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入唐为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他一生以谏诤为己任,前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事,大至朝廷大政方针,小至皇帝生活私事,都无所回避。魏徵进谏“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武德九年(626),冒着被罢官的危险,拒不签署李世民征点中男(16―18岁)的决定,最后终于谏止,使百姓免除一次兵役负担。贞观六年(632),力排众议,谏止太宗赴泰山封禅,节约了大量开支。反复提醒太宗以隋亡为鉴,薄赋敛,省刑罚,推行“偃武修文”的方针,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他认为君民关系如同舟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太宗虚心纳谏,广听意见。要求帝王节制奢欲,指出“存亡之所在,在节嗜欲,省游畋,息靡丽,罢不急,慎偏听,近忠厚,远便?而已”。特别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还主张“任贤受谏”、“无为而理”。魏徵所谏,匡正了唐太宗的许多失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魏徵一生以廉俭为崇尚,官至宰相,仍“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为营构”,他拒绝不受。死后也遵其遗言进行薄葬。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