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太宗――唐风盛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太宗――唐风盛世分类:【风俗文化】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的骁勇善战与英明果断赢得当朝与后世的赞誉。唐太宗的服饰形象既突显了他的英明神武,也暗合着大唐王朝的盛世繁荣。 在唐朝建国初年的统一战争时期,李世民军功卓著。《旧唐书?太宗纪》对其将军装束描写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平窦建德、王世充,天下大定,凯旋礼十分隆重: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陈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太庙。高祖大悦,行饮至礼部以享焉。高祖……赐金辂一乘,衮冕一服,玉璧一双……”衮亦作“?”,为帝王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礼服,也作上公礼服,唯纹饰有别。公的衮冕降王一等:即冕冠用九旒,每旒用珠玉九颗; 衣裳绣九章纹。所绣龙形只能是降龙。 宋人绘的《唐太宗像》是李世民称帝后的典型装束。只见他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身穿圆领窄袖袍衫,饰龙纹,亦名龙袍,多为赭黄色,腰束革带,饰有十三环,足登乌皮六合靴。 折上巾即指幞头。《后汉书?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车、埤帻、狭冠、折上巾。”唐李贤注:“盖折其巾之上角也。”宋王谠《唐语林?容止》:“裴仆射遵庆,二十入仕,裹折上巾子,未尝随俗样。”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冠帽应是一种名为翼善冠的首服。因为此冠类型似折上巾,故在有的书中被称为折上巾。” 翼善冠又名“翊善冠”。皇帝和太子所带的一种礼冠。造型与幞头近似,唯将左右两脚相交向上,用于朔望视朝。其以常服及白练裙襦着之。若服哑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贞观八年唐太宗始服之。至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废而不用。《唐六典》卷二十二: “天子之冠二: 一曰通天冠,二曰翼善冠。”《新唐书?车服志》:“太宗尝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自是元日、冬至、朔、望亲朝,服翼善冠,衣白练裙襦。”《唐会要》卷三十:“贞观八年五月七日,太宗初服翼善冠,赐贵臣进德冠,因谓侍臣曰: ‘幞头,起于周武帝,盖取便于军容耳。今四方无虞,当偃武事,此冠颇采古法,兼类幞头,乃宜常服。至开元十七年,废不行用。’”又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载: “唐太宗尝服翼善冠,贵臣服进德冠。” 唐太宗穿着的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常服。其腰间饰有十三环的革带则是指一种装有钩的皮腰带, 以皮革为?,?上钉缀金环十三。古代多用于皇帝,有别于臣僚的九环之带。其制出北朝,隋代因之。《北史?李穆传》:“(李穆)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周书?宇文孝伯传》: “高祖尝从容谓之曰: ‘公之于我,犹汉高之与卢绾也。’乃赐以十三环金带。”《隋书?礼仪志七》: “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入唐以后其制变异,去其圆环,改用牌饰。 随着唐朝国力强盛,四海臣服,商贸往来频繁,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异域文化也随之而来。胡服就属外来服饰之一。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均对胡服抱有相当程度的喜爱。如《朝野佥载》卷六曰:“王显与文武皇帝(即唐太宗)有严子陵之旧,每掣裤为戏。将帽为欢。”其为唐王室染胡俗之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