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唱戏吼起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唱戏吼起来

分类:【传统文化】

秦腔,是陕西城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大戏,其风格特点是粗犷高亢,慷慨激昂,声腔“声振林木,响遏流云”,音乐锣鼓喧天,雄放嘹亮,表演中多有吹胡子瞪眼之举。故台上好多演员引亢高唱时往往嗓门奇大,直累得青筋暴起,脸红脖子粗,如同吼叫一般,再加上吹胡子瞪眼诸般动作,又与吵架嘶喊相似。因此,世人便给秦腔冠以“唱戏吼起来”的赫赫声威,视为秦风一怪。

秦腔,是一种土生土长于秦地、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萌芽可上溯秦汉,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在历史上早就风靡陕西,流行西北,影响远至大江南北,遂成为各种国剧的开山鼻祖。民国时期的国剧研究家齐如山即指出:“我们国中各种戏剧的出发点,都是来自陕西”;要“追本寻源”,须“由西安秦腔入手。”

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也认为京剧表演艺术就来源于秦腔。著名戏曲家田汉在建国初年明确指出:“秦腔不仅是陕西一千万人的剧种,也是六亿人的剧种。”

确实,在目前流行中国北方的梆子腔各种戏曲中,或多或少都与秦腔存在着渊源关系,有许多其它地方戏曲剧种的老艺人,更直接地把秦腔奉为他们的“老祖宗”。

秦腔兴起于莽莽苍苍、气势雄浑的黄土高原,风行于尚勇恃气、粗犷疏野的秦民中间,是秦地秦民精神、性格、风俗、人情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和集中表现,故以黄钟大吕之声、粗犷豪放之势、洒脱淋漓之情为其主要特点。《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谓“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即是秦腔豪歌四野的先声;《列子?汤问篇》中“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流云”的记载,即是秦声高亢激昂的最初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秦腔逐渐形成为一种由声腔、音乐、表演动作等方面组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但其传统的风格与神韵仍然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得到发扬光大。在声腔艺术上,秦腔生、旦、净、丑诸角色之唱腔皆显得粗犷高亢,慷慨悲壮,足可穿石裂帛,声闻数里。在音乐伴奏艺术上,秦腔大锣大鼓大号的强节奏,直有笼盖天地,并吞八羌之感。还有那清脆嘹亮的梆子,情调激越的二弦,音域宽绰的胡琴,热情洋溢的唢呐,都直起大落,“激流波,绕梁尘”,使“风云为之变化,星辰为之失度”。在表演动作上,秦腔的生、旦、净、丑皆粗豪雄劲,节奏感强,且珠联璧贯,一气呵成,颇有钢筋铁骨、凛凛生威之貌。一些表演特技如甩水袖、抖架子、摇纱翅、吹胡子、瞪眼珠等,也洒脱有致,落落大方,极富有感染性和夸张性。即使花容月貌的旦角所迈出的碎步,也步步如玉落珠盘,泼辣生风。在脸谱艺术上,秦腔的主要特点也是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以“红忠,黑直,粉奸,金神,杂奇”为基本格调,与声调、音乐、动作浑然一体,显示了秦腔的整体风貌和完美精神。

秦腔的传统剧目也集中体现了上述风格。其剧目从目前各路秦腔现有资料来看,大约有5000多种,可谓洋洋大观。这些剧目主要是一些情调高昂、慷慨悲壮的大型历史剧,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人物性格突出,文词鲜有雕饰,多“下里巴人”之语,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陕西当地群众把秦腔传统剧目的主要内容形象地概括为“奸臣害忠良,妖婆(指后娘)害先房,相公招姑娘”,故具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常常引起台上台下的强烈共鸣。秦腔传统历史剧《十二寡妇征西》(即《杨门女将》)、《火焰驹》、《三滴血》,现代剧《穷人恨》、《血泪仇》等,都是独具特色、饮誉全国的名剧。

从整体上看,秦腔的整体风采与格调是粗犷豪放,“吼”声不绝,但也有一些细腻柔和、缠绵怫恻的唱腔和缓步轻移、柳枝依依的动作,特别是在旦角的表演中更为突出。如《三滴血》中《虎口缘》一段戏,旦角一声“未曾开言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就唱得悠扬宛转,温雅细腻,凄楚动人,娇情无比,催人泪下。

秦腔在近现代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昌盛繁荣,形成了五大风采不同的流派,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真可谓是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秦腔五大流派又称五路秦腔,即东路秦腔、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南路恍恍和北路秦腔。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风行于关中东部数县,以慷慨激昂见长。西路秦腔又叫西路梆子,分为周至腔和礼泉腔两种,盛演于周至、户县、礼泉、兴平、武功、咸阳等地,其特点是调平音软,幽雅缠绵。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以省城西安为中心,博采众家之长,既高亢明快,又清丽细腻。关中民间用通俗的语言对以上三路秦腔各自的特点作了形象的概括:“东??,西慢板,不紧不慢是西安乱弹。”南路秦腔名为汉调桄桄,主要流行于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地区,以高昂清脆见着。北路秦腔俗称阿宫腔,主要流传于渭北及陕北一带,以刚劲雄浑闻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载誉史书者有元代的红字李二,明代的康海、王九思、李十三,清代的魏长生,近代的润润子、陈雨农、李云亭、党甘亭等。闻名于今世者有剧作家范紫东,表演艺术家刘箴俗,王天民、刘毓中、樊新民、陈妙华、李玉琴、肖若兰、任哲中、马友仙等。特别是创建于1912年的西安秦腔剧团易俗社,名家荟萃,人材辈出,为秦腔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鲁迅先生来西安时曾在易俗社领略了秦腔的风采,并捐款资助,联名题赠匾额。

陕西城乡广大群众对秦腔的爱好几乎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在夏日傍晚的西安城墙之外的护城河边,一些秦腔戏迷组织起了多种“自乐班”,自拉自演,高歌秦腔,给古老的西安城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给盛暑难熬的西安人送来了阵阵凉爽的清风。在坦荡辽阔的关中平原,几乎每天都会听到乡间老农高昂粗犷的吼腔。当遇有秦腔剧团下乡演出时,广大农民更是扶老携幼,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随着历史上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腔也流播甚广。在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全境及青海、新疆大部分地区,秦腔是最普遍、最流行的剧种,以致于五省(区)都异口同声地宣称秦腔是本省(区)的地方大戏。此外,在晋南、豫西、鄂西北、川北及内蒙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也相当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