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部落名。始祖名契,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县南),传至汤,共14代。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②朝代名。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毫(今山东曹县南)。曾五次迁都。至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亦称为殷。共传17代,31王。传至纣被周武王灭。其存在时期约自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代农业已较发达,已能铸造青铜器、白陶等手工业品,已出现较大规模的早期城市。③五音之一。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古漏壶上刻的度数。《仪礼?士昏礼》疏:“日入三商者,商谓商量,是漏刻之名。”

朝代名。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 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汤灭夏以前称为先商; 汤灭夏至盘庚迁殷以前称为早商; 盘庚迁殷以后称为晚商。商族历史悠久,殷人讲述商族发祥史时总是从契开始,认为自契以后才有了正式的商族。契的时代大约与大禹同时,《史记?殷本纪》说契 “佐禹治水有功”。相传契还被帝舜任命为 “司徒”。相土是契以后商族的著名首领,相传“相土作乘马” ( 《世本?作篇》),即说他训练马作运输工具,商族发展到王亥的时候,力量趋于强盛。王亥子上甲微之时,商联合河伯部落打败了有易氏,再经过报乙、报丙、报丁和示壬、示癸等数代人的努力,已成为诸方国部落的强盛者。示癸之子汤,又称成汤、天 (大) 乙,是商朝的创建者。为了灭夏,成汤内修政治外联方国,“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使其“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墨子?尚贤》)。伊尹向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 《史记?殷本纪》),总结历史经验,协助成汤处理军政大事,并亲临夏都观察虚实。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成汤率众灭夏,以商为中心的方国联盟,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有了统治地位 成汤告诫诸侯,要像禹、皋陶、后稷那样 “有功于民,勤力?事” ( 《史记?夏本纪》)。自成汤建商,至纣王商灭,商王朝共历17世31王。在早商时期,殷都曾经屡次迁徙。据 《尚书?盘庚》 载:“先王有服,恪懂天命,兹犹不常邑,于今五邦。”即成汤至盘庚其都邑有5次迁徙。古本《竹书纪年》上讲: 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丁等9王皆 “居亳” (今郑州商城) 其后的五迁是,仲丁迁嚣 (或作胧),河?甲,迁相,祖乙迁庇 (或说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历史上盘庚迁殷影响最大。盘庚之后,其弟小辛、小乙相继为王。小乙子武丁是商朝鼎盛时期的王。武丁年轻时曾受过民间疾苦,多经磨砺,所以继位后能勤于政事。武丁在位59年,被尊为 “高宗” ( 《尚书?无逸》),死后盛享殷人祭祀。晚商时期,除了武丁,相继为商王的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等都有较著的文治武功。故周公赞道: “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尚书?无逸》) 武乙、文丁、帝乙在位之时,商王朝国力雄强,其统治地区远远超过了夏朝。但文丁时期,周族势力崛起,为遏止周的发展,文丁曾杀死周首领季历,而帝乙又大规模对东方用兵,兵锋曾 度达到淮河下流一 带的人方。经营、巩固对东方的控制已是当时商朝的既定国策。最后一位商王名帝辛 (又称纣或受)。纣王天赋颇厚,“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 《史记?殷本纪》),但他施政暴虐,最后被周武王攻杀。纣王死后,其子武庚禄父受周武王之封,“以续殷祀”,然而作为一个朝代而言,商纣王死即是商朝灭亡的标志。在中国古史上,商朝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经济发展有较高水平,其中以青铜铸造最为著称。商代甲骨文字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甲骨文记载的史料是现代研究商代历史的可靠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