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业的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商业的禁忌分类:【风俗文化】 旧时,封建集权统治者把人分为“四民” ,即所谓“士、农、工、商” ,简称“四民”或“石民”。由此可以看出商人(主要是小商贩)的社会地位低下,居四民之末。在民间也有“无商不奸”之说。其实商业本身风险很高,盈亏难料,特别是遇到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流年不利”的情况下,首先冲击到的就是商业。因此,无论行商的种类为何,商家们都各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禁忌习俗,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禁忌的规定,使得霉运远离,财运亨通。另外,经商皆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一开市 ,就希望有个好兆头。凡是与经商主旨相违背的言语、行为也都是禁忌之列。 商人多敬财神。他们很忌讳亵渎神灵,不得直呼财神名讳。如管利市财神叫关羽; 管增福财神叫比干等均为犯忌。他们也必须尊敬本行业的祖师爷,亦不得直呼其名讳。所谓财神并非单指财神神龛、神像、神位,而是引伸到各种象征财神化身的东西。例如店铺招幌、标记就是“招财进宝”的象征,在商人心目中最为神圣。每天挂幌子,必须说“请幌子”,忌讳说“挂” ,忌讳挂不牢而坠地。倘若有夥计不慎将店幌失落于地,便视为得罪了财神,立即解雇。老北京香蜡铺卖财神像,包括其它神像,忌讳说卖,必须说“说”,否则便视为对神灵不敬,买卖必赔无疑。商店中的度、量、衡用具,如升、斗、大秤戥子,以及帐桌上用的算盘,都忌随意玩弄,尤忌反放算盘,说是经商只能往里算计,不能往外算计。 重大节日,如春节、祖师圣诞、祭财神之日,忌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讳话语中带着与“赔”谐音的字眼。有这么一则笑话: 有一家店铺在大年夜,掌柜的与夥计们一起吃五更饺子,让一位姓裴的夥计掌灶。这位夥计见锅内有露馅的饺子,就向掌柜的说: “您看,这回可砸锅了,破了不少。”掌柜的听了很不高兴,说: “学了这么多年买卖,连行规都不懂! 大过年的,怎么能说 ‘破’ 呢,得说 ‘挣’了。” 这位姓裴的夥计为了讨好,刚煮上第二锅就连忙下保证说: “老掌柜的,您放心吧,这回有我老裴在这里,保险一个也挣不了。” 老掌柜听了此话,居然是个“倒口彩”,一气之下,就将这位夥计解雇了。 笑话虽为杜撰,但的确反映出旧时商家店铺的禁忌。商家忌讳夥计坐卧或躺睡于帐桌、货柜、钱柜上,说是会压了柜上的财气,赚不到钱。甚至忌讳睡在待客的条凳上,压了顾客――财神爷,明天登门的顾客必会减少。此外,扫地时忌往店外洒扫,尤其是春节,不准扫地,不准往外倒脏水、垃圾,这等于是“倒财”; 不得坐在店门或柜房的门坎上,怕拦堵了财神; 忌冲着店门方向和当日财神方位小便; 忌在店铺前打呵欠、伸懒腰等懈怠动作,以为会冲撞财神。店铺新张、重张第一天,正月初六开市,甚至或每天早上开市,忌讳第一位顾客是妇女,说女人会冲了财运,往往以这种现象占卜一天生意的好坏。旧时店铺如果刚一开门就进来个进京赶考的举子,便认为是大吉大利,宁肯不收钱白送,以取吉利。如果第一位顾客是妇女,尤其是孕妇、毛女 (小女孩)更是晦气。人走后,必以草纸点而熏之,熏罢扔于店外,以求破解。 商业交易方法以行商和坐商两种为主。行商,俗称“行贩”,坐商则为“店铺”居多。行商种类不一,禁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挑担出门经商的人,忌“月忌日”出行,出门忌见乌鸦,更忌遇见尼姑、和尚。行商的扁担忌别人从上跨过,尤忌女人跨过。有的地方遇见赶马出来做生意的人,忌说涉及豺狼虎豹等字句。商人赶集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踩别人的脚后跟,否则总落人后,晦气,损财。坐商禁忌更多。店主忌早上第一个客人不成交而去,恐带来一天的霉运。在店堂忌伸懒腰,打呵欠,敲击帐桌,手把门枋,背脊朝外,玩弄算盘等等。俗以为这些举动皆是对财神菩萨不恭的表现,对经商不利。 买卖过程中也有禁忌。卖猪头要说卖“利市” 。顾客买结婚用品,若失手打碎,要说“先开花后结子”。卖乌贼,要吆喝墨鱼。卖药忌嗅,以为嗅过的药失效,递给买主时应说“送补药” 。药店、棺材店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家里人“再得病”,“再亡故”,就事与愿违了。 经商种类不一,禁忌有差异。卖布的忌敲量具; 卖酒的忌摇晃酒瓶。酒馆内,娘舅在席上忌毛蟹 (河蟹) 上桌,因宁波等地贬称娘舅为毛蟹; 女婿在桌上忌甲鱼菜肴。药店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连子,取大发大利之义。在江苏南京的茶社饭铺,三人一桌,如空一位不坐,谓之“关门座”,为铺主最忌。香港食业的伙计最忌首名顾客选“炒饭”,因“炒”在广东话中是解雇的意思。开炉闻“炒”音,被认为不吉; 店员不准在店内看书,虽工余亦不例外。老板但图一本万利,岂能“输本”呢,所以忌讳。过去还有卖猪不卖绳的禁忌。卖猪必用绳子捆缚牵出,但卖出去后,必须要回绳子,以为连绳子一起出卖如同连运气一同带走,以后养猪不吉利。 各种商店中以药铺的禁忌最严。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黄金银子之意,或拣“柏子仁”因柏子仁似米粒,以育徒工细心办事之风。平常说话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彩合,贝母称元宝贝,橘络称福禄,陈皮称头红,橘红称大红袍; 春以冬木开刀,冬以丹皮收刀。扎包药,要扎得形如金印,正月还须用红线扎结。伙计忌嗅药。送药忌转手,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外出行医也有行业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进”的说法。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 “施药不施方”的一说。医药行敬华佗、孙思邈等为祖师爷,不敢稍有不恭,如今这些习俗仍可以见到。 一般而言,民间经商有十八宜忌,据说是范蠡弃官经商,在山东定陶定居,改名陶朱公后传下来的现录于下: 生意要勤快,切记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订明,切记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俭,切记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帐要认人,切记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切记滥入,滥入则质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记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记歪斜,歪斜则托体难。 优劣要细分,切记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整,切记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记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适时,切记托误,托误则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切记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临事要尽责,切记妄托,妄托则受大害。 帐目要稽查,切记懒怠,懒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记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立心要安静,切记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记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说话要规矩,切记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壮族地区的商品交易以前主要限于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人们在购买牛只这样重要的生产资料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买卖一旦成交,卖牛者必须送给买牛者一根牛绳,并用此绳抽打一下牛背,说些让买主欢喜吉利的话。不如此,则意味卖者心不诚,牛到新家呆不长久。到集上卖猪仔,事先要喂饱,忌卖饿猪。成交后再扣除猪笼和猪食的重量。 广西钦州市黄屋屯、大寺等地有忌跨槛而立的贸易禁忌。凡家中制作贸易物品,或所售物品出门时,家人或外人如在家门跨槛而立,将意味物品难以售出。所以在进行贸易事宜时,忌有人跨槛而立,售物品出门时,更不能在槛上停留或倒退,便会被认为行市不吉。 商业买卖的成败往往难以预料,而谙熟商业禁忌并适当运用它们,有时也是赢利的关键之一。例如我国新疆的塔吉克族,每逢星期三和星期日不出售牲畜,不偿还欠下别人的债务,别人也不来买牲畜和还债。如果你不懂这一习俗而登门做买卖,那就从此失去与他们的商业联系。 我国各民族往往因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而限制或禁止某些与信仰观念相悖的消费现象,并以此规范人们的信仰行为。人们的日常消费方面形成了大体稳定的禁忌惯例或规则。聪明的商人如果了解这些惯例或规则,在经商活动中就不会触犯当地的消费禁忌而碰壁。俗话说:“不懂天文地理不足为将,不谙风土人情不可行商。”商人经营的成败,消费禁忌习俗有一定影响。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