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代在河北的封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商代在河北的封国分类:【地域文化】 商族进入中原而又影响于中原政治,是开始于商汤时代。汤之初兴,以亳为基地,逐次兼并中原东部与夏族有关的诸侯,继而灭夏成为中原共主。商自汤传至纣共31世,历643年。其间迭有兴衰,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帝,史家称为五度中兴。自盘庚迁殷后273年间,大体来说,商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充沛。商代的疆域范围也以此时最为广大。据传说和甲骨文显示:除中原王畿地区外,其政治势力东达东海,东北至辽东半岛,北至河北、山西北部,西北至河套地区;西及西南达于陕甘及四川,南至长江流域,真可谓我国古代史上首次出现的泱泱大国。 商族兴起时,其四周已分布着许多部落集团和小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称其为“方”或“邦方”,与商王朝互不统属。在这些不同部落集团的名称之后加上“方”字,就成为部号,如土方、 方、羌方、御方、危方、马方、人方、虎方等。 它们可谓商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据释出的甲骨文看,在商朝武丁时期,分别有御方、危方、马方、井方、羊方、林方、洗方、人方、吕方等30余个部号及其所建的方国,处于商的四周,有的则错处于商朝的辖境内,与商族和商朝存在复杂的关系。河北的北部、西北部与狄羌部族接壤,这里也多是交兵之地,其经济、文化又兼有农业和游牧的两种特色,所以商时河北的方国,就带有鲜明的地方个性。 依据古文献所记,商代万“方”(部落)林立、商汤时诸侯三千,到周代才发生大量灭国的现象,周初还有一千八百国的记载。从万方和众多的诸侯封国来说,殷是最大的“共主”,但它和别的国并无君臣之分,但存有从属的关系。 商时河北的方国和部落有:苏氏(今邢台西南)、启氏、受氏(今磁县)、朵氏、肥氏、鲜虞(今藁城)、曼、鼓氏(今晋县西)有易、邶(今易县、涞水)、藁;再北则有异、蓟、燕、亳(今北京);更东北有令支、无终、孤竹(今辽宁喀左和河北卢龙)、亚氏(今丰宁)、土方(今承德北以至喀左);还有邢台附近的井方。 今依据考古发现和有关古文献中的记载,择其要者略述于下。 井方 商王武丁、武乙和文丁时代,甲骨卜辞中有“井方”的记录。井方的方位大约在殷商王畿附近。武丁之妻妇?就是井方之女,依据甲骨文记,妇?伐过龙方,主持过祭典,拥有其个人领地,其地位和权势不亚于以征战闻名的妇好(商王武丁的另一妻)。也许因这层关系,商朝和井方的关系是密切的,名为方国,实为商的附庸部属。殷墟卜辞中有所谓“井伯”者,大约就是井方的首领受封于商王的称谓,殷末时,众多的臣服方伯被封为侯,井伯也随之被封为“井侯”。井方其族女子名为“?”,其族居地则名“ ”,这就是“邢”字的原始初貌,所以井侯又可写作 侯,后世人写作邢侯。井一邢的字形演变,实际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周灭殷后,周公旦之子被封于此,称为邢侯。井,作为商时的地名和部落方国的所在地,可能与这里多泉又易于掘井有关,加之这里又地处要塞,交通便利,是古人类民族聚居为部落的好地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在这里均有发现,商代文化遗址更多,在七里河、沙河、白马河、?河诸水系,散布着曹演庄、东先贤、胡家营、柴家庄、百泉、青介、沙窝、北小霍、丘底、南三歧、沙丘等众多的遗迹点。出土有石器、骨器、蚌器、铜器和卜骨。这既可视作商文化的遗迹,也可视作井方部落文化的遗迹。由于历史久远,今人很难分辨了。 邶 邶,作为商时的氏族方国,聚居何处?长期以来史家有不同的释说,清代光绪年间在河北涞水县张家洼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其中一鼎一卣皆有铭文,王国维据此考证断言,“邶,盖古之邶国也……邶即燕……邶之为燕,可以北伯诸器出土之地证之。” ① 值得注意的是,商武乙、文丁时期有一条卜辞与“邶”有关,卜辞为:“辛亥卜,北方其出。弗?众,不出。”卜辞的意思是,在辛亥这一日占卜,卜问北方这一方国是否出来(出兵)。文辞含有商王畏惧北方出来之意,这表明商和“北方”间的对立,也表明此时的“北方”已是叛商而独立的方国。方国对殷商的叛服,据《史记?殷本纪》载,是以商的盛衰而变化的,盛则服,衰则叛。从司马迁的殷本纪看,商帝武乙“无道”,北方叛离而立,就可以理解了。北方是商武丁时所封方国,其中心区域大约在今河北涞水、易县一带。 曼 据左史传言,商王武丁曾封季父曼于河北,称曼侯。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五条关于“曼”的刻记:问卜是否要命曼去先侯地区田猎;命曼侯去先侯地区开垦农田;召集“众人”命其从曼勤劳王事;曼人向商王进贡二龟;卜问妇井在曼地是否杀牲之祭。关于“曼”的甲骨文刻辞共达30余条之多,显然以“曼”为代表的曼族,是一个部落实体存在。考古家丁山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曼”,即汉代属真定国的?蔓。战国时的“蔓葭”也即此地。其故址在今河北获鹿县北。这是一个南与井方相邻的小方国。 鼓 商武丁时期卜辞中有一鼓族,大约就是后来春秋时的鼓国,在今晋县,为晋所灭。 燕 燕字在甲骨文中的原始文貌为“?”、?字是方国的名称。周初召公受封之地名“燕”,这说明在西周势力到来之前的商时,这里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了,其地理位置就在今北京市。古燕国和商王朝有密切的联系,甲骨文中有“?来”、“妇?”、“贞,?乎取白马氐”等契刻。?来,指?国人到商王朝来;妇?,指?国之女嫁于商者;?地产白马,可能以白马作为向商王朝交纳的贡物。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发现一商代墓葬,出土随葬器物40余件,金、铜、玉、陶四类。值得注意的是青铜礼器的造型与纹饰,具有鲜明的商代特征,小方鼎的形制、花纹与郑州出土的2件大方鼎近似;兽面纹鼎,具有郑州二里岗期上层器物特点;铁刃铜钺与藁城台西村出土的那件基本相同;人面形铜饰与安阳西北岗出土的人面铜饰相同;在陶器碎片中发现有黑色磨光陶片。刘家河墓葬文化年代,约当殷墟早期,可能是燕亳或其附近方国的文化遗存。 孤竹、令支、山戎、无终 孤竹、令支和山戎在商代是今河北、辽宁间的土著民族,无终和山戎大约是同一氏族部落,有的史家就认为无终是“山戎之别”。孤竹城在今河北卢龙县境;令支在今迁安县西;山戎的范围要大些,晋杜预的《春秋释例》以北戎、山戎、无终为一,《史记?匈奴列传》最早提出北戎、山戎为一说,(清人江永认为北戎不是山戎)可见无终与山戎间的关系是混一的。无终的地理位置,近人论定在今天津市蓟县。这几个少数民族部落在商代可能以卢龙的孤竹国为中心,在冀北辽西间从事游牧,形成许多部落,周时统称为戎狄。 孤竹作为商代的一个方国,有其古老的历史,《史记?伯夷列传》索隐说孤竹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其君姓墨胎氏,在古文献中也称作墨夷氏、目夷氏。《史记?殷本纪》称: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所以目夷氏既然是子姓的古国,孤竹也便是子姓国,是商代的同姓诸侯国。鉴于这种关系,孤竹和殷商间的关系一直是相当密切的,这也可由《史记》列传首篇的《伯夷列传》的故事得到证明。伯夷、叔齐兄弟俩,是商周之际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相互让国,及至向伐纣的周武王进谏,武王不纳,他们逃至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这个故事带有极鲜明的倾向性。伯夷、叔齐忠商抗周,饿死也不改变初衷。春秋时孤竹尚存,与令支、山戎盟好。 孤竹虽有城有君,其人民的社会状况仍以游牧为主。将卢龙、迁安、蓟县和喀左这几个点联结展开来看,这是一片横跨长城内外的大区域,孤竹、令支、山戎作为游牧民族,就逐水草游徙在这一范围之内,这个范围恰好正处在夏商以至春秋时期的考古学上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带之内。考古人员在辽宁喀左县的北洞,先后发现了相邻近的两处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一件涡纹的铜?,从形制看属商代晚期,考古家释其该器的铭文为: 父丁,孤竹,亚微。 这件?是有关孤竹国的一项重大发现。北洞?有“亚微”,其他三件还有“亚宪”字样。考古学者认为亚微、亚宪大约都是孤竹国的族民。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有“竹”、“竹侯”的刻记。这应也和孤竹有关系。上述窖藏铜器,辽宁考古界的同志认为属夏家店下层文化。河北卢龙东旮髯?檀?砥谀钩鐾恋亩ΑⅢ?⒐?纹鞯惹嗤?魑锖徒鹜笫危?颖笨脊沤绲耐?救衔?肟ψ罅?灯鹄纯词艄殴轮窆?幕?B????⑾止?募业晗虏阄幕?胖贰⒓幌卣饫嘁糯娓?唷K?姓庑┛脊欧⑾郑?伎墒游?淌惫轮瘛⑸饺帧⒘钪Я粝碌奈幕?糯妫?叛哿晌骷奖薄⒊こ悄谕庹庖涣衫?脑?埃?蹦晁?莘崦???侵诙嘤文撩褡宀柯溆吾闵?娴暮玫胤剑?涔轮瘛⒘钪А⑽拗盏瘸且兀?徊还?巧痰氖芊夤笞寮?拥惆樟恕</p> 商代是强盛的古代国家,它的政治结构和后继的周朝差不多。以商王为首的王朝中央政权,统辖着相当广大的地区,在河北布立的大小方国部落,都属商王直接治理的地区,它们臣服于商、对商王负有一定的贡纳、保卫等义务。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久远的历史。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过:“凡属于亲属关系和领土毗邻的部落,极其自然的会有一种结成联盟以便于相互保卫的倾向。这种组织起初只是一种同盟,经过实际经验认识到联合的优越性之后,就会逐渐凝结为一个联合的整体。”这种统属和依附关系,在河北的方国中看得很明显,向商王进贡,嫁女为商王妇,伯夷、叔齐抗周伐商等都是这种关系的反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