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鞅变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商鞅变法

分类:【文化精萃】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封建性政治改革。商鞅原为卫人,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就去秦而献富国强兵之策。孝公三年(前359年)下第一次变法令: (1) 按户籍行什伍“连坐”法。一家犯法,如不检举揭发,“什”、“伍”同罪。(2) 拆大家为小家。民有二子以上成婚而不分家,“倍其赋”。(3) 奖励生产。凡努力耕织,“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凡弃农从商或因好吃懒做而穷困者,全家罚做官奴。(4)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凡为国立功,按斩敌首授爵(20级武功爵),依爵位占有田宅、奴婢等,虽宗室而无军功,不能享受贵族待遇。凡私斗者,按犯罪轻重受刑。孝公12年(前350年)迁都咸阳后又下第二次变法令: (1) 禁父子兄弟于成婚后继续“同室内息”,以改革男女混杂陋习。(2) 推行县制。将乡、邑、城镇并成大县,县置令、丞,全国共分31县。(3) 废井田,开阡陌(疆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4) 颁布法定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这些改革,加速了社会经济变革和集权政体形成,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开阡陌封疆,允许买卖土地,征收土地税;废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立郡县;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规定一户有两个男丁的要分家,否则户税加倍;焚《诗》、《书》,彰明法令,禁止游说;统一度量衡。改革进行20余年,促进秦国富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因受封于商,又称商鞅。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入秦“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前359年被封为“左庶长”,主持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是:一、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规定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就取消贵族资格,不得以血缘关系取得利禄官爵。还取消了贵族不受刑律制裁的特权,规定“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以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篇》)。设军功爵二十级,“爵一级日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汉书?百官公卿表》)。规定各级爵位占有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次。二、奖励军功。凡立军功者,均按其功劳大小赏赐官职和爵位。规定,凡在战争中斩得一个“甲士”首级,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打一次大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而没有军功者,虽家资丰厚也不得尊荣。三、实行编户制,推行连坐法。编制户口,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什伍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四、“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规定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粟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凡从事商业和因懒惰而贫困者,罚为官奴隶。五、鼓励个体小农经济。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否则,加倍征收赋税。前352年,秦孝公升商鞅为“大良造”,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时,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一、“开阡陌封疆”,废弃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按亩纳税,允许土地买卖。二、推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县设令、丞,由国王直接任免。三、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颁布标准度量衡器。存世的有“商鞅方升”。四、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的落后风俗。五、焚毁儒家经典《诗》、《书》。彰明法令,禁止游说。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由于旧贵族的谋害,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变法措施继续实行。商鞅两次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打击了秦国旧贵族势力,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军事实力,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使贫穷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卫国公族之后,姬姓,公孙氏,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因封于商(今陕西商县),称商鞅。公元前359年,商鞅为秦孝公所用,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变法。其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把原来“百步为田”的“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封疆”统加破除,实行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新田制,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度。(2)徕民垦荒,发展小家庭制。(3)实行农战政策,重农抑末,奖励耕织,对于努力生产而获得大量粮食和布帛的农民豁免徭役。(4)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在全国设置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政治经济事宜。(5)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6)实行粮食购销的统购政策,提高粮价,促进农业生产。同时,还进行了废除旧的世卿世禄等重大政治改革。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的奴隶制度,使封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在战国七雄中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效果,使秦国国力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初期由商鞅主持的秦国政治改革。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公元前259年正式实行变法。主要是通过什、伍编户制管辖居民;奖励军功,以战攻授爵、赏赐田宅;鼓励耕织,抑制经商,惩罚懒怠。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进一步推行变法。普遍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统一秦国度量衡,迁都咸阳。商鞅两次变法,成果显著,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而受害。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1)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建立君主集权的县制和伍、什连坐的编户制;(4)实行“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5)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在当时各国改革中是较为彻底的一次,为秦的富强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