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鞅的经济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商鞅的经济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商鞅(约前390―338)经济思想主要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中,在秦曾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力大强。 商鞅经济改革的中心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即废除井田制,承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合法地位,确立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商君书?垦令》,以下只注篇名),按照粮食产量统一税收,公平负担。此外,他还推行农战政策,奖励建立军功和努力农业生产的人,禁止商贾技艺等的奢侈品生产及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继承了前期法家的农本思想,强调发展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本。“凡将立国”“事本不可不抟”(《壹言》),“令民归心于农”是“圣人”的“治国之要”(《农战》)。“能事本禁末者富”(《壹言》)。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垦令》篇中提出了二十项发展农业的措施,批判了一切有碍农业生产的行为,并且从政治、思想、风习、流通、赋税、法制等多方面阐述了与农业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他要求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商鞅把重农重战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战》)。只有推行农战政策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如果农者寡而游食者众,则国必贫,兵必弱,这样其国必削。所以他十分强调“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主张以刑赏手段驱民耕战,堵塞耕战以外一切获利的途径。农战政策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秦国的巩固和完成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 商鞅主张抑制商业,这也是他农本思想的必然产物。但从他又强调“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弱民》)看,其抑商思想不是反对一般商业活动,而是打击大工商主的投机倒把与破坏国计民生的奢侈品生产。所以他提出“重关市之赋”,加重关卡集市税收,“使商无得粜,农无得籴”(《垦令》),同时采取提高粮食价格的政策“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一来“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二来“食贵,籴食不利”(《内外》),从而抑制从事商贾活动的人数,管制粮食贸易,实行盐铁专卖,防止大工商主牟取暴利。 商鞅把追逐名利看成是人的本性。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算地》)。他指出人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生则计利,死则虑名”,“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赏刑》)。为此,必须加以约束,做君主的应该把人们求利的目标引导到农战上来,“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从一空(孔)而得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利出于地,名出于战”,以此来驾驭人们的思想。 商鞅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影响深远,使秦由贫穷落后而一跃为富强先进的国家,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