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喀喇汗王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喀喇汗王朝分类:【传统文化】 五代末至南宋时期西北地区操突厥语诸民族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楚河以南广大地区建立的王朝(约940―1211)。宋代史籍称其国王为“黑韩王”、“黑汗王”,现代学术界或称之为“哈拉汗王朝”和“黑汗王朝”。由于文献的零碎和缺乏,不但其诸汗的名字、称号难以排出明确的世系,且其王族的起源也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其人民由九世纪中叶从鄂尔浑流域西迁的一支回鹘与当地葛逻禄部族融合而成,所以又称“葱岭西回鹘”。其建国初期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体。按照王室宗族二分制习俗,采取长幼子“双汗制”,即双王统治,国也分东西两部:大汗尊号“阿斯兰哈拉汗”,是整个汗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直接统治东部,汗廷在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副汗尊号“博格拉哈拉汗”,统治西南部,汗廷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旋又迁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北)。汗下有若干小汗,小汗之下由王公贵族组成的封建等级阶梯,实行军事封建采邑制,分领各地。原信仰传统的萨满教,在与穆斯林世界频繁交往的基础上,西汗国先从近邻波斯萨曼王朝接受伊斯兰教,既而波及东汗国,于是成为古代中国境内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民族政权。此后,该教势力在中国西部逐步扩展。十一世纪初,东西汗国结成同盟,废黜了西面的萨曼王朝,使汗国势力抵达阿姆河北的河中地一带,还战败和吞并了东南方的于阗国,王朝出现鼎盛时期。其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有铁匠、木匠、靴匠、油漆工、弓箭匠、画师等。王国的宗教文化中心逐步从中亚的楚河流域移至喀什噶尔。东部突厥语成为文学语言,用阿拉伯字母代替粟特字母书写回鹘文,开创了伊斯兰突厥文化的新时期。两部传世的文学代表作《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都完成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的喀什噶尔,说明其正处于维吾尔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与宋交往在吞并于阗国之后较为频繁。大中祥符二年(1009),其黑韩王自于阗遣使臣罗厮温来宋聘问。其后天圣、嘉钓年间,尤其熙宁以后,常常不逾一二岁便聘使来朝。所贡有珠宝、玉器、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琥珀、花蕊布、硇砂、龙盐、西锦、马匹、骆驼、水银、腽肭脐、鞍辔、安息香等。宋廷安置其使于礼宾院或都亭西驿,回赐锦袍、金带、银器、钱币等物,其中钱币常达百万之数。熙宁四年(1071),上表称“于阗国偻?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以表达过去和唐朝的甥舅关系及路远倾心之意。讫于北宋末,朝享二三十次,关系密切友好。其商旅也时来中原,除各色特产外,所带乳香益多,常有数万斤之巨,私与商贾牟利,也或卖与官库。带回商品为丝织品、瓷器、金银器等,以茶叶为多,一些商品通过汗国再运销中亚。十一世纪后期开始,东西两汗国正式分裂,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加之两汗国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国力日衰。1132年臣服于西辽。1211年东汗国为西辽屈出律所灭,次年,西汗国为花剌子模所灭。 亦称“葱岭西回鹘”或“黑汗王朝”。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回鹘族建立在中国西部喀什、和田迤中亚一带的伊斯兰化的回鹘王朝。唐末回鹘西迁时, 有一部分人远迁垂河(即楚河)南和其近族葛逻禄相汇合,而到五代后晋年间再和垂河、喀什之间的属于九姓铁勒(又称“九姓乌古斯”)的样磨(牙格马)人相汇合。到北宋初年,回鹘人以哈喇汗家族为主, 推翻波斯萨马尼王朝而建立自己的政权。王朝开始时即采取长幼子双王制,分东西两支:东支首府设在八拉沙衮(今中亚楚河畔碎叶城东四十里); 西支首府初设怛罗斯(今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旋迁新疆西部喀什。西支始祖名沙图克布格拉汗, 首先信仰伊斯兰教。其子哈拉汗先灭东支,然后征服和田, 统一并扩大了王朝的疆域, 并使王朝境内全部伊斯兰化。其中心后逐渐移至我国新疆西部喀什。以后王朝又分裂成为以喀什为中心的东支哈三系和以费尔干为中心的阿里系。阿里系的乙力克汗(998―1012)最后灭萨马尼王朝(999),死后,其兄图甘汗(1012―1016)继位, 与东支哈三系的宗亲玉素甫?喀的儿汗结成同盟, 是为王朝鼎盛时期。尔后因东西两支内部不和, 互相争斗, 导致王朝的长期分裂。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因西辽的入侵、花刺子模的独立和乃蛮的篡位,八拉沙衮、撒马尔干和喀什等地先后被占领, 王朝最后灭亡(1211)。王朝存在时期, 东部突厥语成为文学语言, 并开创了伊斯兰突厥文化的新时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