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意为人的服饰语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喻意为人的服饰语汇分类:【风俗文化】 (1)性格 ①勇敢 子路结缨: 缨: 系在颔下的帽带。结缨: 将戴在头上的帽带系好在颔下。事本《史记?仲尼弟子传》:“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 ‘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古人视冠为身份、尊严的象征。子路宁可结缨而死,也要保证冠帽的端正,以示正礼。后以此典比喻勇士视死如归。 巾帼: 女子戴在头顶的一种假髻。语出《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诸葛亮率军出兵伐魏,司马懿迎战,蜀军屯兵在五丈原。“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诸葛亮将女子假髻送给屡次挑战都不出兵的司马懿,是对他作为统军将领的讽刺。以女子发饰讥笑他似女人般胆小与怯懦。后则以“巾帼”和“巾帼英雄” 比喻英勇的女子。 ②懦弱 狐裘蒙戎: 蒙戎: 蓬松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旄丘》: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朱熹集传:“狐裘蒙戎指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传:“大夫狐苍裘,蒙戎,以言乱也。”狐裘多为贵族所服。《礼?玉藻》 曰: “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诗中描写了狐皮袍子蓬蓬松松的样子,从士大夫蓬乱的服饰上反映出统治者萎靡的精神状态,形容国政混乱。亦作“狐裘?茸”《左传?僖公五年》载:“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形容徒有形式,遇难而乱。 (2) 品质 ①高尚 衣锦尚(jiǒng): 纲: 同“?”, 用麻布所制作的单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在途中穿在锦衣外面的罩衫,使文采不外露。语出《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此语形容庄姜贤德的外貌,引申为品德美好蕴蓄。《礼记?中庸》书: “诗曰:‘衣锦尚纲’ 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比喻美质而不外露。 新沐者必弹冠: 沐: 洗头发。冠: 冠帽。语出《史记?屈原传》: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被谗而流放南方。“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狎?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开导屈原何不随波逐流,而怀抱美玉般的德操被放逐。屈原洁身自好,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如同刚洗过头发的人,必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以免受污浊。因以比喻愿自身洁白不受外物所污。 两袖清风:语出明都穆《都公谭纂》:明代外官入朝,常用绢帕、蘑菇、线香等物相送朝贵。此物等皆来自民间。于谦,首任监察御使,巡抚河南、山西回京时,除两袖清风,不持一物。作《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回京不带一物,两袖一甩,只有清风。简单的服饰事象,表现出他为民着想不追世风的洒脱。后以此语比喻做官廉洁。 ②虚伪 衣冠扫地: 衣冠: 古时公卿才能戴冠,衣冠即指士大夫的衣着。语本《旧五代史?薛廷?等传赞》:五代唐时,政治混乱,朝议日非,亦有卓绝之士。如薛廷?的文学,崔沂的刚正不阿……吏臣曰: “自唐祚横流,衣冠扫地,苟无端士,孰恢素风。”此典指士大夫的名节扫地,毫无廉耻。 衣冠枭獍: 枭: 相传食母的恶鸟。獍: 即破镜,传说中的恶兽,食父。此两种恶兽借喻恶人。语出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写道:“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镜。”后唐苏循之子苏楷,乾宁二年进士,人才粗陋,兼无才行,昭宗恶其滥进,予以贬斥。由是怨望,专幸邦国之灾。苏楷品德粗鄙,不为国家做事,反而专幸国家的灾祸。人们视其为穿衣戴帽的禽兽,徒有人的外表,却是禽兽之心。因以比喻凶恶忘恩之人。 ③忠诚 笏击: 笏: 朝笏,古代臣子朝见时所执的竹板或玉板,初为奏事和记事用,后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和官员的标志。事本《新唐书?段秀实传》:唐建中四年,“[朱]?召秀实计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休并语,至僭位,勃然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而前,唾?面大骂曰:‘狂贼! 可磔万段,我岂从汝反邪! ’遂击之。”段秀实夺身旁源休象笏大骂朱?。后以此典比喻忠臣效命。 ④俭朴 一冠三年: 语出 《南史?梁本纪》: 南朝梁武帝萧衍,“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形容生活简朴。 韦绔布被: 韦: 皮。绔: 裤。语本《后汉书?祭遵传》: “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官至偏将军的祭遵穿着多为士兵所服的皮裤,而非贵人所穿的细绢裤或织锦裤,夫人衣裳也很朴素,连衣服边缘的装饰都没有。比喻衣服简朴。 衣不重帛: 指不重穿丝织品的衣服。帛: 丝织品的总称。语出《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异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春秋时晋国风俗奢侈为尚,晋文公身体力行,首先从服饰上矫正奢侈之风。此典比喻节俭。 衣不重采: 重: 重迭。采: 通“彩”。不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欲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越国才是心头大患。他说: “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越王吃饭不吃两样美味,穿衣不穿两种彩帛。可见越王勾践衣着朴素,卧薪尝胆。后以此典比喻节俭。 (3) 才能 窃簪之臣: 簪: 用来固定发髻并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形头饰。指盗窃簪子的人。事本《淮南子?道应训》: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 ‘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 ‘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者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 ‘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窃簪者窃得齐师贴身所用之物,能够让人毫无感觉地将插在头上的簪窃到,说明此人在窃物方面技艺超群。虽不是正大光明的才能,但是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以“窃簪之臣”喻有一小技能可解危难者。 不栉(zhì)进士:栉: 梳篦等用具的统称。《说文?木部》曰: “栉,梳比之总称也。”段注: “疏者为梳,密者为比(篦)。”其中篦是唐代男子束发工具,常衬在巾帽下。宋米芾《画史》记载:“[唐人]初皆顶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发。”不栉:不必用篦子束发,故指女子。语本唐刘纳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唐时关图有一妹,聪颖过人,能诗善画,关图常对人说: “吾家有一进士,惜不栉耳。” 旧制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虽有才能,也不能选为进士。“不栉进士”指有才学的女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