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喻意处境的服饰成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喻意处境的服饰成语

分类:【风俗文化】

(1) 身份

白衣公卿: 白衣: 庶民或未入仕者之服。唐人推重进士,每年各地向朝廷举荐的进士有八九百人之多。他们虽然还为“白衣”之人,但却具有卿相的才能和品质,人称“白衣公卿”。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白衣”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虽未入仕却有公卿之质,“白衣公卿”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称谓,后指进士。亦作“白衣卿相”。

白衣秀士: 白衣: 庶民或未入仕者之服。在士子没有进入仕途时,都着白袍。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元罗贯中《风云会》三折:“寡人扮作白衣秀士,私行径投丞相府里,商量下江南收川广之策。”

章甫缝掖:章甫:殷代的一种黑色布冠。据《释名?释衣服》记载: “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 戴章甫表明男子已成年。后为儒者之冠。语本《礼记?儒行》: “丘少居鲁,衣缝掖之衣; 长居宋,冠章甫之冠。”汉郑玄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此君子有道艺者所衣也。”缝掖: 大袖单衣,古代儒者之服。章甫和大袖禅衣都是儒者的服饰,此成语以服饰指代身份,借指儒者。

纱帽笼头: 笼: 罩。纱帽: 以莎垮制成的冠帽,始于晋代,起初为天子之服,隋唐沿袭下来。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诗中所指纱帽是文人居士的便帽,戴纱帽的人指代在野士人。

六宫粉黛: 六宫: 古代皇帝寝宫有六,正寝一,燕寝五。后以“六宫”指皇后、嫔妃和她们居住的地方。粉黛: 敷面的脂粉和画眉的黑黛,借指美女。六宫中的美女,即指代宫内皇后、嫔妃和宫女。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绮罗粉黛:绮罗:绮、罗两种丝织品的合称,泛指精美的织物。粉黛: 敷面的脂粉和画眉的黑黛,泛指青年女子。语出明徐复祚《红梨记?诉衷》:“不减少君德耀,绝无绮罗粉黛之态。”绮罗是衣服织料,粉黛是妆饰用品,这些服饰物品指代了年轻女子的身份。

布衣黔首: 布衣: 庶民之服,平民的代称。黔首:庶民以黑色布帛裹头。唐孔颖达《礼?祭义》疏:“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古代指一般百姓。语出《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布衣”、“黔首”都表明了着装者的身份,指一般百姓。

青裙缟(gǎo)袂: 缟: 素色,白色。袂:衣袖,借指衣服。青色裙,素色衣,是贫苦人的衣着。借指农妇或贫妇。宋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之二: “火冷汤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

烟蓑雨笠:烟雨中披蓑衣戴斗笠的人。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烟雨缥缈的山林中披蓑戴笠的人物形象,比喻隐者。

南冠楚囚: 语本《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南冠: 楚人所戴的冠帽,因楚国在南方,故而得名。冠帽可以表现身份,戴南冠者多为楚国人,说明服饰具有地域代表性。后则用“南冠楚囚”泛指囚犯和俘虏。

青袍白马: 借指叛逆臣子。语本《南史?贼臣传?侯景》:“大同中童谣曰: ‘青丝白马寿阳来。’ 景涡阳之败,求锦,朝廷所给青布,及是皆用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马,青丝为辔,欲以应谣。”

剪发披缁(zī): 缁: 缁衣,由黑色布帛制成,是僧尼之服。语出唐蒋防《霍小玉传》:“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剪掉头发,穿上僧尼之服。这种在服装及发式上的改变昭示了身份的变化。换上僧侣的服装,指出家为僧尼。

披缁削发: 缁: 缁衣,指僧衣。削: 剃除。谓剃去头发,披上僧衣,出家为僧尼。语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2)地位

衮衣绣裳: 语出 《诗?豳风?九廖》: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汉毛亨传: “衮衣,卷龙也。”郑玄笺: “六冕之第二者也。画为九章,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但画降龙。”朱熹集传:“之子,指国公也。”衮衣是衮冕中的一种,黑色,绣有卷龙等图纹。绣裳:绣有文章的下裳,同为礼服。衮衣是古代帝王及公侯的礼服,后来这种地位显赫的公侯之服也用以指代达官显宦。

金印紫绶: 意为官位显要,大官的代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万机。”金印:指官印,章印以纽绦佩在腰间,或盛于硌囊中。紫: 指古代高官所佩印章的紫色丝带。这种丝带称为“绶”或“印绶”。古人皆佩玉,上有?,即蔽膝,以示尊卑贵贱。绶为系?于腰的一种绦带。春秋战国时,战事不息,“佩非战器,?非兵旗,于是解去?佩,留其系?,以为章表。”?即随身佩带的瑞玉。秦以彩组(宽丝带)连结于?,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代承袭秦制,这条绦带就是前面所说的印绶。紫绶:即指紫色的印绶。佩带时官印盛在囊中,印绶垂于腰前或腰侧。汉代,儒学高扬,礼学繁荣。这其中也包括了对服饰的严格规范,以便区分不同的等级。据《后汉书?舆服志》载: 乘舆黄赤绶,四采,长二丈九尺九寸;诸侯王赤绶,四采,长二丈一尺; 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长二丈一尺……根据官职大小,其他印绶颜色依次为青色、黑色、黄色和青绀色。并且印绶的长度依次减少。在汉代,印绶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也是严格区分官职地位的标志。后来就以印绶及其颜色来指代官位。

珥金拖紫:珥:插。金:金印,即官印。拖:曳。紫: 紫色绶带。语出南朝梁萧统《贻明山宾令》:“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佩带官印和紫色绶带,这些服饰配件代表了身份地位,指高官显宦。

顶官束带: 头戴朝冠,腰束革带。语出《儿女英雄传》一三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面春风地迎出舱来。”冠最初为贵族的首服,后来官员上朝头戴不同形制的冠帽。带:以皮革制成,上有牌饰,根据不同的官职品级,其材质也有玉、犀、金、银等区别。顶官束带指身着朝廷命官的装束,以此借指高官权贵。

怀金垂紫: 金: 金色官印。紫: 系印的紫色绶带。怀藏金印,紫色印绶自腰间垂下。指身居高位。语出《后汉书?冯衍传下》:“衍少事名贤,经历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亦作“怀金拖紫”。

府拾青紫:青紫:汉代卿大夫印绶的颜色。语本《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府拾地芥耳。’”府,通“俯”。青紫皆指百官印绶的颜色。《后汉书?舆服志》载:“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长一丈七尺。”夏侯胜所言指得到各种官职的印绶有如俯身拾取地芥一般,后以“府拾青紫”指得官轻而易举。

佩紫怀黄:语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怀揣黄金官印,腰佩紫色印绶,指身居高位要职。

被朱佩紫:朱:官服的颜色。紫:紫色印绶。语出《晋书?夏侯湛传》:“若乃群公百辟,卿士常伯,披朱佩紫,耀今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穿红袍,挂紫绶,指位居高官。

拖青垂紫:青、紫:指古代高官青色和紫色的印绶。语出《续古文苑?无名氏〈大隋车骑秘书郎张君之铭〉》:“昔年慷慨,拖紫垂青。”谓担任高官。亦作“拖青纡紫”。

纡青拖紫: 青、紫: 青色和紫色的印绶。语出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比喻高官或显贵。

纡朱怀金: 纡: 系结。朱: 朱绂,系印的红丝带。怀: 怀藏。印: 金印。语出汉扬雄《法言?学行》: “使我纡朱怀金,其乐不可量已。” 比喻当了高官。

腰金拖紫: 腰金: 古代朝官的腰带,根据品级的不同镶以不同的金饰。金亦指金印或金鱼袋。拖紫:紫色印绶。腰间带有紫色印绶的金印。旧时借指身居高官显位。语出唐拓跋兴宗《请致仕侍亲表》: “久荷国思,磨钝策疲,已历三纪。腰金拖紫,四升八命,每渐禄厚。”

紫袍玉带: 穿紫袍,系玉带。紫袍玉带是唐代的服饰。唐制“三品以上服大科绫罗紫色袍衫,带饰用玉”,因以此比喻高官。语出明无名氏《万国来朝》三折:“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

户列簪缨:户:门。簪缨: 古代官吏的冠饰。门前陈列着簪缨。语出明无名氏《衣锦还乡》三:“受宠荣,享富贵,户列簪缨,门排画戟。”形容为官显要。

七叶珥貂: 叶: 世,代。珥貂: 金?和貂尾,都为宦官近臣冠上的饰物。金?是冠上的黄金饰牌; 貂尾是冠上的貂尾饰物,一般插在冠体之侧。汉卫宏《汉官仪》卷上载:“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语本晋左思《咏史》之二:“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世代皆饰?插貂,谓世代都是贵官显宦。

簪缨世胄: 簪: 发针。缨: 系在颔下的帽带。世胄: 世家。谓世代做官的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黉宫名士,指日飞腾,岂分甚么文武门楣? ”缨是系冠的丝带,冠是官员士人的首服。世代都戴冠系缨,指家中世代做官。亦作“簪缨门第”。

?绅先生: ?: 《说文》 曰: “插也。”《礼?玉藻》曰:“天子??(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晋书?舆服志》记载:“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之于腰带, 所谓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绅:古代官员系腰大带垂下的部分。“?绅”亦作“缙绅”,指插笏于大带和革带之间,是古代高官的装束,也用作官员代称。旧指正在做官和做过官的大人先生们。

鸣玉曳履: 佩玉饰,穿丝履,这是地位显赫之人的装束。服饰华美,说明生活优越,享受着高官厚禄。语出《新唐书?马周传》: “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秉笏披袍: 秉: 持。笏:汉代起大臣上朝时听朝记事用的手板。汉刘熙《释名?释书契》解:“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官吏奏事写在笏板上,皇帝的旨意也要记录于笏板上。不同身份的官员所持笏也有所不同。《礼?玉藻》曰: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六朝后,“笏”称“手板”、“版”。初为竹木质地,后为白玉、象牙等材料。披袍: 指身穿官服。语出明无名氏《破风诗》二折:“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闲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阶。”手持笏板,身穿冠袍,比喻做官。

传龟袭紫: 传、袭: 承传,继承。龟: 官吏所佩金印上的龟纽,始于汉。南朝梁刘昭注引徐广《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子及诸侯王金印、龟纽。”紫: 指系缚在官印上的紫色绶带。汉初,相国丞相佩紫绶和龟纽金印,其他等级官吏绶色及印纽质地有所不同。语出《后汉书?阴识赞传》: “恂恂苗胤,传龟袭紫。”指传承金龟和绶带,比喻继承显位高爵。

衣冠盛世: 冠在古代最初为贵族的头饰,后逐渐演变为士大夫的礼帽。士以上戴冠,庶人只能戴巾帻,因而衣冠成为士大夫服饰的代称。语出宋欧阳修《供备库府副使王道卿可西京左藏库副使制》:“近至于唐将相之后,能以勋名自继其家者亦众,秉笔者记之,号称衣冠盛世。”几代人都穿着士大夫的礼服,比喻世代做官。

印累绶若: 语本《汉书?石显传》: “[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 ‘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 言其兼官据势也。”累累:形容多。若若:形容长。印:官印,是汉代官员身份的标志。绶: 系玉和印的绦带。歌谣中唱到石牢二人身上挂着很多官印,印绶显得更长,说明担任多个官职,后以“印累绶若”比喻官吏身兼多职,声势显赫。

之徒:语出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时缨

之徒, 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缨: 系结冕弁以下的冠帽的带子,冠两侧各有一条, 顺脸颊系在颌下。

: 缨系结后垂下的部分。《礼?内则》曰:“冠抉缨。”唐孔颖达疏:“

。缨之饰也者,结缨颌下以固冠。结之余者, 散而下垂, 谓之

。”汉代平民戴巾,戴冠系缨的人身份地位都比较高贵,比喻有官位或声望的人。

乌衣门第: 乌衣: 三国吴曾设置乌衣营,因士兵皆穿乌衣而得名。后此地名为乌衣巷。东晋时,名门望族王导、谢安居于此。清陈维崧《渡江云?扬州感旧》:“风流推宋玉,更有乌衣门第旧琅琊。”借指名门望族。由服装命名地名,并指代了居住在此的名门。

乌衣子弟: 指富贵人家的子弟。语出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 “水阁含春,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

衣冠绪馀: 绪馀: 残余。语出《周书?薛善传》:“与兄忝是衣冠绪馀,荷国荣宠。今大军已临,而兄尚欲为高氏尽力。”古代平民只能戴巾,冠为士大夫的首服,衣冠指礼服或士大夫之服,由此引申为仕宦。仕宦家的子弟,比喻名门之后。

(3)财富

①富足

席丰履厚: 席: 坐席。履: 本指单底的鞋子,后泛指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你看他们带上几年兵船,就都一个个的席丰履厚起来,那里还肯去打仗! ”普通人一般穿单底鞋铺草席,纳多层鞋底用柔软厚实坐席的人家生活比较优越。比喻家产丰厚,生活优裕。

衣帛食肉: 衣: 穿。帛: 丝织品的总称。有丝锦衣穿,有肉吃。语出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过上好日子,君王才能统治天下。这是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体现。后形容生活富裕。

锦衣玉食:锦衣:有彩色织文的衣服。玉食:精美的食物。语出《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精美的食物、华美的衣服,衣食显示了生活状况,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亦比喻富贵。

饱食暖衣: 吃得饱,穿得暖。形容衣食充足。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丰衣足食: 服饰、食物都富足。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贤仆夫》:“丰衣足食,所往无不克。”衣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能够吃饱穿暖表明生活无忧,形容生活宽裕。

②贫困

阎(shù)褐不完: 褐: 一种粗麻,贫者用于制衣。褐是古代穷人的服装,有时亦指穷人。语出 《韩非子?五蠹》:“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阎褐不完者不待文绣。”短窄的粗麻布衣服,还不完整,形容非常穷困。“阎褐不完”以服饰形象说明了生活的状况。

无衣无褐: 褐: 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代贫苦人之服。语出 《诗?豳风?七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连粗布衣服都没有一件。形容极端贫困。

觅衣求食: 寻找吃的和穿的。语出明无名氏《渔樵闲话》三折:“却专一唬吓人财物,倚名托姓,觅衣求食,狐假虎威,鼠仗猫势。”没有吃穿,衣食不保,形容人非常穷苦。

纳屦踵决: 纳: 穿。屦: 汉代前鞋的总称。踵: 脚后跟。决: 破裂。语出《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决,捉襟而见肘,纳履而踵决。”提上鞋子而破了后跟。比喻衣履不周,生活贫困。

缺衣少食: 衣食不足。谓贫穷。明李贽《焚书?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知也。”亦作“缺衣无食”。

阎褐不完: 阎: 古代童仆的衣服。褐: 粗麻布衣服。粗麻布的童仆式样的衣服还不完整。形容十分贫困。语出《汉书?贡禹传》:“妻子糠豆不赡,阎褐不完。”

(4) 际遇

①出仕

脱白挂绿: 白: 白色的衣衫,旧时没有入仕的人称“白衣”。绿: 绿色袍服。唐宋时六、七品官员的官服为绿色。语出宋洪迈《夷坚志之乙?优怜箴戏》: “三岁比大,脱白挂绿,上可以为卿相。”脱去白衣,披上绿袍,服装颜色由白到绿,一个人的身份也从没有功名者变为了朝廷官员,旧指科举登第。

束带立朝: 语本《论语?公治长》: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束带: 束紧衣带,表示端庄恭敬。束大带是古代官宦的服饰特征。谓整饰衣冠,立于朝廷,指做官出仕之意。

濯缨弹冠: 冠: 始为贵族头饰,后成为官员的首服,根据官职不同其冠形制也有所区别。缨: 冠两侧的丝带,用以系冠于颔下。冠缨是官服的首服,以此象征了官吏的身份。语出《艺文类聚》卷三五“愁”:“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谘诹荣贵。”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洗涤帽缨。这一服饰行为比喻预备出仕。

②归隐

倒官落?: 冠: 古代贵族的首服。?:佩玉。据《礼?玉藻》载: “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玟。”唐杜牧《晚晴赋》:“倒冠落?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循其愚而隐居者乎。”自古?玉便是士人的佩饰。在此成语中,冠和佩都是官宦服饰的标志,而冠帽倒置,佩玉丢落,说明已不在其官位。比喻弃官归隐。

青鞋布袜: 青鞋: 葛、麻等编成的草鞋。布袜: 布制的袜子,古代袜子常有用绫罗制成的,布袜则是最为普通的袜子。唐杜甫《奉先刘少府画上水障歌》:“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青鞋和布袜指平民的简朴装束,曾经身份高贵的人开始穿平民装束,比喻归隐的生活。

散发抽簪: 散发: 头发不整束。冠是古代官员的首服,簪是系冠的工具,将簪从冠中横穿过去以起固定的作用。语出三国魏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从一壑。”抽去发簪,头发散乱,不再穿戴整齐的官服,比喻弃官退隐。

衣锦归田: 归田: 辞官回乡。锦: 唐颜师古在《急救篇》中注:“锦,织彩为文也。”锦是有彩色提花的丝织品。汉刘熙《释名?释采帛》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锦是贵重的织物,其价值可与黄金相等同,只有富贵之人才能穿得起织锦制成的衣服。明汤显祖《紫箫记?抵塞》:“老夫拖金报主之身,衣锦归田之日,如参军青年才子,玉署仙人……”“衣锦归田”指穿着贵重的丝织品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功成名就后辞官回乡。

振衣濯足: 振衣: 抖动衣服,去掉灰尘。濯足: 洗脚。语本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本指在高山上抖衣,在长河里洗脚,以除去世俗污浊。后形容摒弃荣华富贵,志在高蹈隐居。

(5)状态

①得意

白日衣绣: 白天穿着锦绣的衣服。衣: 穿。绣: 指五彩官服。语出 《风俗通?神怪》:“[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隋唐时起,官职的等级可以从服饰的颜色上得到区分。《旧唐书?舆服志》载:“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和裤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白日衣绣”强调白天穿着官服,有显示炫耀其功名和财富之意。后以“白日衣绣”喻指有了功名而夸耀乡里。

衣绣昼行: 衣: 穿。绣: 指五彩刺绣的官服。白天穿着锦绣衣服行走,比喻身居官职,荣耀异常。语出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亦作“衣锦昼游”。

衣锦之荣: 以示显贵后回归故乡的荣耀。语出《周书?令狐整传》: “然公门之内,须有衣锦之荣。”

昼锦荣归: 穿着锦绣衣裳回归故里,比喻做官后重回家乡,显耀之极。语出明王彦贞《雍熙乐府?小桃红?西厢百咏》之九十六:“成恩亲自日边来,端的喝声采,昼锦荣归宠光大。”

昼锦之荣: 白天穿着锦绣的衣裳,光彩耀目,比喻因做官或地位显赫而荣耀之极。语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纪上》:“近世士人与上官诗,无非谀词,未闻有规劝之语者。或者献诗于魏公劝其辞分陕之重,而为昼锦之荣,可谓能规劝矣。”

服冕乘轩: 冕: 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说文》曰: “冕,大夫以上冠也。 邃旒

纩。”冕在冠上, 有长方形前低后高的?板,板下垂有成串的玉珠,称为旒。纩即“充耳”,为悬在耳边的玉石,以?悬之。天子冕十二旒,其他卿大夫据等级差异有九旒、七旒等。轩:古代贵族乘坐的有帷幕的前顶较高的车。语出《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太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杜预注:“冕,大夫服;轩,大夫车。”穿着官服,乘着华贵的车,形容仕途得意,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褰裳露冕: 褰: 撩起。帷: 帷帐。事本《后汉书?郭贺传》。郭为荆州刺史,殊有政绩。“显宗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赦行部去意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撩起车上四周的帷帐,露出穿戴的冠冕。古代以此显示官员因有政绩而获得帝王的特殊恩宠与荣耀。

②艰难

筚路蓝缕: 筚路: 柴车。蓝缕: 破衣。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本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以形容创业艰辛。

裂裳裹膝: 裳: 下身的衣服。语出《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昼驰夜趋,足踵?劈,裂裳裹膝,鹤倚哭於秦庭,七日七夜不绝声。”膝盖受伤也顾不得包扎,而是把下身的衣服撕裂草草包裹伤处。因以形容行路急切与艰辛。

裂裳裹足:撕裂衣服包裹受伤的脚。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语出 《吕氏春秋?爱类》: “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蹑担簦: 蹑: 踩、 踏。 : 细绳编的鞋。《释名?释衣服》注:“,也。出行著之,轻便, 因以为名也。”是轻便耐磨、 适于出行的鞋子。簦:《急救篇》注云:“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簦是带手柄的斗笠,是一种雨具。语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夫虞卿蹑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穿着耐磨的草鞋,背着防雨的斗笠,这都是便于长期行走的服饰,由此形容长途跋涉。

③窘迫

蒙袂揖屦: 蒙: 遮盖。袂: 衣袖。揖: 揖让,这里指拖着鞋走。屦: 汉代前鞋子的总称。《说文》“履部”注“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语出《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揖屦,贸贸然来。”用衣袖蒙着脸,脚上拖着鞋子走。“蒙袂辑屦”以简单的服饰动作形象,形容了人饥饿困顿的样子。

裘敝金尽: 裘: 皮衣。敝: 破旧。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可见貂裘是贵者之服。语本《战国策?秦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百两黄金花光了,贵重的貂裘穿破了,此以服饰反映出生活的窘困状况,形容生活贫困无以为继。

掣衿露肘: 掣:牵拉。语出《醒世姻缘传》三五回: “宗昭原是寒素之家,中了举,百务齐作的时候,去了这四十两银,弄得手里掣襟露肘。”一拉动衣襟便露出了手肘,衣服无法起到基本的遮挡肢体的作用,以一个简单的服饰语汇说明了一个人的艰难处境,形容了处于困境的窘迫之态。

捉衿见肘:捉:拉。衿:衣襟。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见肘。”形容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亦作“捉襟见肘”。

褰裳濡足: 褰 (qiān): 提起。濡: 沾湿。语出《后汉书?崔笥传》: “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李贤注:“褰裳,涉水也。”提起衣服涉水时,河水把脚打湿,冠帽从头顶掉下来,也全然不顾,服饰不整表现出一个人急迫仓皇的样子,“褰裳濡足”形容皇遽窘迫之状。

丢盔卸甲: 盔: 头盔。甲: 《释名》曰: “铠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甲初为皮质,后有青铜及铁质。甲片用绳组连起。语出元孔文卿《东窗事犯》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盔甲虽然比较沉重,但是在古代作战时是起到保护生命作用的军戎服装,把护身的盔甲全部扔掉,形容打败仗后逃跑时的狼狈相。亦作“丢盔弃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