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意民族民俗的服饰典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喻意民族民俗的服饰典故分类:【风俗文化】 左衽:衽:衣襟。衣襟由左向右掩。语出《论语?宪问》: 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力政,各少数民族常窥伺中原。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入主齐国,自鲁国召回管仲,委任以国政,称霸诸侯……时若干少数民族之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刑疏云: “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言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中国皆为夷狄。”古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装,衣襟由右向左掩,为左衽,不同于汉人衣襟向右掩。服制是统治规定中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同中原汉族衣服襟式不同,中原若被少数民族征服,其服制必将改变为统治者的形式。“左衽”比喻遭受外人统治。 及笄: 笄: 商周时称簪为笄。古代女子用来插住固定挽起的发髻。语本《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注: “谓应无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按礼制,女子10岁不再出门,15岁已经许嫁的举行笄礼,表示已成年。后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之年,也指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