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器乐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器乐曲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它们以不同的音声或独奏,或合奏,一方面为歌舞演唱配乐,一方面则独立演出,形成了器乐的独奏曲或合奏曲,前者如琴曲、笛曲、琵琶曲、筝曲、二胡曲、三弦曲;后者如锣鼓曲、丝弦曲以及各种戏曲乐曲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器乐曲的悠久传统。其中有些名作从古流传至今,依然活跃在当今舞台上,为世界乐坛所瞩目。 即演奏曲,在柯尔克孜族民间又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一般由几十个乐章组成,如《康巴尔汗》有60个乐章,《卡热孜曲》有30个乐章。小曲的乐章较少,著名的如《阔乌孜巴什》、《绰克奥依》、《塞凯特巴依》、《考姆祖木》、《喀奇肯》等。柯尔克孜族民间乐曲,有的表现了家乡的山峦、草原及牧民的迁徙、生产和生活;有的表现了英雄人物的业绩、青年男女的爱情、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斗争。演奏曲一般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并根据音乐内容和乐器特点使用不同的演奏法。如库姆孜的演奏手法,一般有急骤弹拨和跳弦弹拨两种。在演奏习俗歌曲的配曲时,多以两种弹法交替使用。在演奏哀悼、离别的乐曲时,用跳弦弹拨法模仿哭声和其他声音,使人身临其境,有悲伤之感。 浙江的民间器乐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在演奏上的特色是声音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在乐器使用上以笛和唢呐为主,特点是充分发挥唢呐的作用,有唢呐独奏,如《玉芙蓉》,也有用双唢呐合奏,如《金毛狮子》。锣鼓曲牌有〔长锤〕转〔四支〕、〔花鼓调〕等,可以自由延长,反复进行。有从民间戏曲音乐中吸收加以演变的器乐套曲―――《集锦头通》和《将军令》,其中以《舟山锣鼓》曲最有名。 (1)集锦头通。此曲吸取了昆曲《思凡下山》、《秋江赶船》等戏中部分唱腔曲调,将其演变为吹打乐曲。整个曲牌,分为〔七声锣〕、〔邯郸梦〕、〔霸王叹〕、〔莫不是〕、〔梵王宫〕、〔佛前灯〕、〔脱袈裟〕以及〔尾声〕八个部分。乐器有笛、二胡、大胡、三弦、唢呐、长号、抱月、引磐、梆子、撞铃、大锣、小锣、鼓等十多种乐器。整个乐曲不仅打击乐异常丰富,而且曲调优美,颇有江南丝竹风味。 (2)将军令。为民间器乐曲,据说是描写古代战争中将军凯旋归来或教场练兵、摆阵时吹奏用的乐曲。其乐曲分六个乐段,曲调雄壮、激越、十分热闹,乐器有丝竹、唢呐等,并配以打击乐。 (3)摸鱼乐。为唢呐吹奏曲。流行于海边地区,居民大都靠捕鱼为业,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了此曲,乐曲明快,节奏鲜明,颇有渔乡特色,表现了广大渔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4)舟山锣鼓。在明清时期,舟山锣鼓就在舟山渔村广为流传。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迎神赛会,几乎都要用上它。“舟山锣鼓”起初是“三番锣鼓”,因为它通常都采用《将军令》中一段三番锣鼓点子,吹《马灯调》、《摸蟹调》和昆曲中的一些曲子。打锣的人在腰背间用红绸带绑着一条弯弓形竹爿,三四面大小不同的锣悬挂在弯过头顶的竹爿上,司锣手一手握竹爿,一手执锣锤,边走边敲;另有三四只不同音色的鼓,安在一个木架上,由两人横抬着(也有一个人背着),击鼓人跟在后面边走边擂。后来又将它发展成别具海乡风味的“船鼓”,用竹爿、彩纸扎糊起船形彩轿,前后由两个青年人抬着行进表演。船中站着一个经过化装打扮的击鼓手,面前并排安着若干只大小不等、音色各异的鼓,彩轿一旁悬挂着10面各种音色的锣,跟着一个司锣手,旁边还跟着一班敲击小钹、小锣、大钹、武锣的乐手。轿前一对大旗锣鸣锣开道,轿后跟随一班吹笙拉胡琴的管弦乐手,边游行边演奏,浩浩荡荡,煞是威风。当时,人们称它为“庙会锣鼓”。1949年以后,根据渔民出海、起网、丰收的生产场景,在原有舟山锣鼓的基础上,整理、改编了直接反映渔民生产的“海上锣鼓”。并逐步组成了十面锣七只鼓配套的“排鼓”、“套锣”,再以唢呐、二胡、笛子等粗细管弦乐器伴奏,同时还用七只小木鱼敲击伴和,这就形成了比较完善而富有海岛特色的吹打乐曲子,主要表现东海渔民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和战风斗浪的惊险场面。后来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 (5)细吹亭。细吹亭是临海闹元宵时最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它造型优美,制作精巧。亭的结构分上、中、下三部分。底盘四腿雕刻成虎脚落地,四面龙狮浮图,中间有四面(或八面)花窗,窗两边是琉璃片,上书四副对联,以示吉祥如意。四面窗楣有四条精雕的金龙,神态如生;窗内有一香炉,出游时点燃檀香,香烟缭绕。上部为顶架,真丝绣成丹凤牡丹图,四面角挂16盏明珞灯,并用绣有芝兰芳草或山水人物的锦缎做霞帔。整体结构用名贵红木制成。全亭结构精巧,制作考究,华丽文雅而不失其大方。细吹亭出游时,配以江南丝竹,悦耳动听。 细吹亭(王汀洲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