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大梆子的兴盛和地方小戏的繁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大梆子的兴盛和地方小戏的繁荣分类:【地域文化】 蒲州梆子在清代日益发展,逐渐越出晋南地区,在山西全省产生影响,并且伴随着山西商业特别是票号业的发达,在省外流传渐广。传到本省中、北部及其他省份,与当地民间流行的声腔相结合,演变出不少剧种。就省内来说,受蒲州梆子直接影响形成的是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今称晋剧)。 北路梆子形成较早,鼎盛时期为清同治、光绪年间至抗战前百年间。北路梆子的唱腔高亢激越,郭沫若曾有诗赞为“慷慨激昂不寻常”。在流行区域内,又有地方艺术风格,称为三大流派,“代州道”(小北路)以忻、代二州为中心,为北路梆子初期流行区,风格精巧;“云州道”(大北路)以大同为中心,风格舒展;“蔚州道”以蔚州为中心,风格刚健。在全盛时期,北路梆子遍及晋北各地及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等地,而且对中路梆子、口梆子、京梆子、河北梆子的形成起过重大影响。当时,延续活动数十年至上百年的班社约30余家,著名者有“三顺园”、“五梨园”、“昌盛班”等。抗战前仅原平一县,专业和业余班社就有30多个。 ① 中路梆子的形成虽晚于北路梆子,然而后来居上,最早流布于山西中部地区,后遍及全省及外省部分地区,职业剧团最多,故又称山西梆子或晋剧。其形成大约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或说系蒲州梆子流入晋中后,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及说唱艺术相结合而成;或说系北路梆子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成。中路梆子在艺术上既接受了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风格,又具有婉转细腻的特色,唱腔丰富,剧目众多,很快赢得广大观众喜爱。随着交通发达和晋中商人的活跃,它的势力达于河北、内蒙、陕西、甘肃等地。民国以后的著名班社有“锦梨园”、“万福园”、“双聚梨园”等。“锦梨园”在20年代到抗战爆发最为红盛,著名演员说书红(高文翰)、玉石娃娃、丁果仙等均出自该社,在中路梆子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形成、发展,始终得到蒲州梆子的艺术滋养,其中有三位名伶在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口(张家口)梆子、河北梆子的相互衍变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王来来,艺名老三盏灯,约活跃在清代晚期。他一生坎坷,奔波流离,演小旦兼刀马旦,文武兼能,戏路极广。艺术界相传,他“生在陕西,学在蒲州,红火到崞县(今原平)忻州,驰名在宣(化)大(同)井(即京之讹音)口(张家口),扭回头踏了宁武,跨了朔州,没办法(指晚年)离开北路,相望南路,老在中路”。 ② 概括地表述了他一生在梆子戏各剧种中的艺术传媒作用。郭宝臣(1856―1918),艺名元元红,清末民初在北京演唱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誉满京华,和京剧界名伶谭鑫培齐名。据说,“谭鑫培平生不肯服人,独为郭宝臣之《探母》、《斩子》、《天门走雪》等剧,佩服至五体投地。” ③ 他在北京30余年,曾自组“义顺和”戏班,还带该班多次入宫为慈禧太后等人演出。郭宝臣的唱工慷慨激昂,高亢雄壮,做工深沉稳健,雍容风雅,是山西梆子戏向河北梆子衍变的重要媒介人之一。侯俊山(1857―1935),艺名十三旦,9岁在太原坐科学戏,主工梆子花旦,3个月即出台,转演于晋北、张家口一带,13岁声誉鹊起,故名十三旦。同治九年(1870年)进京,以其精湛的技艺蜚声剧坛,时称:“俊山独以惊才绝艳倾动九城,在都登台甚久,声华始终不减。台阁名公,交口称许,徐颂阁相国至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之言,其倾倒如此。” ① 曾5次南下上海献艺,后被召为清室“内廷供奉”。侯俊山戏路宽阔,艺兼文武,生旦并工,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北梆子各剧种均奉为前辈,可见他在各剧种的交流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蒲州梆子对中路、北路梆子的持续影响,与山西商业的繁荣也有密切关系。晋中的豪商大贾利用经济的杠杆,促使蒲州梆子演员北上,从而加强了艺术交流。祁、太票号收买蒲州三义园的科班生,带到大同、张家口和北京演出,即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据老艺人席留根谈:中路财东一家到蒲州叫来个旦角起名一条鱼,唱得很好;一家也到蒲州叫三个旦角起名捞鱼鹳,能吃一条鱼,结果一条鱼嗓子低唱不过人家,转回文水、祁县才开始创造了下调戏(低了一调的中路梆子)而自成一家。” ② 商号购买蒲州梆子演员北上的活动,约持续了近百年。直到山西商业衰落时期,“一九二一年蒲剧名大净屈毛疙瘩尚受祁县城内泰和恒经理孔蛮耀之托,到蒲州购戏子。杨登云(杨老六)、李新月(十三旦)、姚永祥(盖蒲州)、姚恒春(随便师傅)等名伶应邀北上,搭祁县菊梨园戏班”。 ③ 由此可见,长期不间断的艺术交流,促进了梆子戏剧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戏剧繁荣的局面,为新剧种的形成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独特性较强。它的形成晚于蒲州梆子,受后者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但它的唱腔结构比较复杂,系由昆、梆、罗、卷、黄5种声腔演变而来,与单一的梆子腔有所区别。现知最早的上党梆子班社为“鸣凤班”,清代乾隆年间已在活动。 ④ 以后著名的戏班有“三乐意班”、“万意班”、“三义班”、“乐意班”等。在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州底”和“潞府”两个流派。“州底”派流行于今晋城市所属地区,风格稳健、委婉、秀丽,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今长治市所属地区,风格豪迈、奔放、雄壮,更富有激情。清末民初,为上党梆子的繁荣时期,当时的职业班社即有30多个,业余班社则更多,并出现了不少著名演员。 本世纪上半叶,四大梆子中都涌现出一批艺术造诣高超、声名卓著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艺术创造力,使各剧种的演唱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中路梆子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程玉英、乔国瑞、张宝魁、冀美莲等;蒲州梆子有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等;北路梆子有贾桂林、高玉贵、董福、安秉琪等;上党梆子有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聘芝等。各剧种的优秀剧目,如中路梆子的《打金枝》、蒲州梆子的《窦娥冤》、北路梆子的《金水桥》、上党梆子的《三关排宴》,都先后搬上银幕,不但在全国产生影响,而且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山西的地方戏曲,除四大梆子之外,尚有40余种小剧种,活跃在全省各地。如各种秧歌即有16种:晋东南地区的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泽州秧歌、沁源秧歌、清场秧歌、混场秧歌;晋中的祁太秧歌、太原秧歌、介休秧歌、祁县武秧歌;晋北的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广灵秧歌、五台登召秧歌;晋南的翼城秧歌;吕梁的汾孝秧歌。其他如道情、碗碗腔、二人台等,又都有地方分支。这些小剧种或起源甚古,如锣鼓杂戏、万荣青阳腔等,对四大梆子的形成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或形成较晚,如太原秧歌、泽州秧歌等,吸收了梆子戏的艺术营养才登上舞台。总之,这些小剧种大都是限于一隅,很长时期演员一直属业余性质,在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中起骨干作用。但是,它们与四大梆子并存,犹如绿叶之于红花,为繁荣戏曲园地,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三晋地区深厚的戏曲传统的根,正是扎在这样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中。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