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方言的社会特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川方言的社会特征

分类:【地域文化】

方言的语言学特征,人们已有深入研究,在众多的语言学著作中有较充分的阐述。但从地域文化讲,方言是当地居民社会交往的工具,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种交往语言带有独特的功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方言的社会特征才是地域文化重视的方面。四川方言是巴蜀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社会特性。

首先,四川方言在词汇使用上比较规范。这显然是受到宫廷文化和文学艺术交流的影响,为了保证这种交流的误差较小,在词汇使用上比较规范。成都方言尤其突出,以独特的地方字义组成的词汇量较少。许多词汇都能从北方语系的字义上延伸出使用含义,容易被人理解。例如“大声武气”是指说话粗声粗气,音量较大,这从“大、武”的意义上可以猜到。又如“憨胀”是指吃东西时傻吃,吃得过饱。特别是指吃东西时,不知饥饱的人。北方语系中就有“吃胀”,“肚子发胀”的说法,从字义上就能猜到词义。类似的如“敞放”、“扳倒”等词汇,都具有这种情况。有些词汇甚至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词汇。正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培养了一批文学家、艺术家。

其次,四川方言中的一些词汇用法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及正统化进程。在川西高原中,汉族语言词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事物名称上,更为规范。例如对长凳、方凳、椅子等区分就十分明确。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汉民是因流放而定居于川西高原,而这个地区又较闭塞,对外的文化交流较少,所以保留了当时中原正统文化的语言。相反,在乐山方言中,特别是犍为县的语言,量词较少。例如,当地人常说:“一块人”,“一空房间”。这种量词反映了蜀语的影响,在不同事物中的计量单位尚未发生分化。成都方言中,这种量词单位已经有了严格的分化,和中原北方语系的量词已无区别。从这点讲,成都方言的正统化就高于乐山方言。

再次,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工具,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会使用有共同感受的事物、事件表现相似的情感。因而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词意应运而生,无须解释,人们就能领会。川菜中的麻、辣、烫、干烧等口味是常见的家常味,巴蜀居民对此都十分熟悉。因而,“麻”、“烫”、“烧”等词在四川方言中常常出现,不仅具有味觉的意义,而且引伸到日常生活中,有“欺骗人,哄骗、迷惑”的意义。这种方言词汇只有生活在该地域的人,才能够较准确的理解。又如,四川人认为,蚕豆是从佛教之国印度传入四川的,因而将蚕豆称之为胡(佛)豆。四川方言中的许多引伸意义皆由此而产生。

最后,四川方言具有较突出的幽默性。川剧的道白就较多地利用了四川方言的这种幽默特性强化喜剧色彩。由于四川方言词汇中,词义较为广泛,所以双关语、歇后语多而风趣,特别是利用本地的地名、事物构成的歇后语,不仅具有幽默性,且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泸州人都知道“沙?过河――小事(市)”的歇后语,沙?、小市是隔河相望的两个泸州地名。江津人也知道:“白市驿的板鸭――干绷。”所谓“干绷”,是指人爱虚荣,没有能力却假装有能力,特别指用钱上的假作大方。成都人常说:“九眼桥上的车子――实在太挤”、“丁丁猫咬尾巴――自己吃自己”,“牛滚

里洗澡――越搞越混。”重庆人也会说:“枇杷山望重庆城――一望无余。”这里的九眼桥、枇杷山都是当地的地名,丁丁猫、牛滚

则是对事物的方言名称,由此构成了方言式的歇后语。

总之,四川方言是以由中原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北方官话为主体,受到巴蜀语言和巴蜀生活方式影响的地方方言,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