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清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川清音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一般认为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各地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已广为流传。演唱者多为一人。由坐唱发展为站唱。演员左手打板,右手执筷子敲打竹鼓,以月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丰富,有110多支曲牌,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曲牌类分为多段结构的联套和单段结构的散曲两种。板腔类包括“汉调”和“反西皮”两种,由地方戏曲吸收而来。著名的四川清音演员有李月秋、邓碧霞、肖顺瑜等。

曲艺曲种。过去称为“唱小曲”、“唱琵琶”、“唱月琴”,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衍化而成。演员多为一人,伴奏者有时答腔。现在常用的曲调有“月调”、“背工”、“寄生”、“节节高”、“四季花调”等。曲目大多是抒情小段子,也有戏曲故事,类似于北方的单弦。其中的“哈哈腔”,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影响较大。

大都认为清音系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由一人演唱,唱时左手打板,右手以竹筷击竹鼓(以南竹头节制成)而唱,以月琴、琵琶、胡琴、碗琴伴奏。伴奏者有时答腔。

清音曲调,分大调和小调,大调有勾、寄(寄生)、月、马(马头)、背(背土)、皮(反西皮)、荡、簧(滩簧)。除反西皮属板腔体外,其余均属曲联体。小调大都是单曲体,一般用来谱写小段或插入大调使用。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著《清音抄品》载,四川华阳吹篪子曾用工尺谱记录了高棣华等人的清音曲牌〔月调〕、〔背江〕、〔寄生〕、〔反西皮〕、〔夺子〕、〔末调〕、〔数板〕、〔节节高〕、〔四季花调〕等传统唱段有200余支。

清音曲目,一类以历史题材或民间传说为主,如《断桥》、《昭君出塞》、《关王庙》等;一类系抒情小曲,如《悲秋》、《小放风筝》、《绣荷包》等。1949年后,创作了许多反映现代题材的作品,如《江姐上华蓥》、《布谷鸟儿咕咕叫》、《送公粮》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