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库全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库全书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最大的丛书。官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命刘统勋、于敏中等十六人为总载,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参与编辑者有4403人,包括著名学者戴震,邵景涵、周永年、王念孙、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纲、姚鼐等370余人。历时10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1)编成第一部。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四十四类又六十六子目。共收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另收书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三百册。其中经部以黄绫,史部以红绫,子部以蓝绫,集部以灰绫包裹。所选书目来源于内府和翰林院藏书、《永乐大典》中失残之书、各省采入与私人贡献之书、当时社会通行之书以及清代各朝官书,基本包括秦至清初的重要文献典籍。编后六年内誊抄7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行宫文津阁,以上称北四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另抄副本一部,藏翰林院。共抄八部。目前国内只存有四部:文津本移北京,文溯本转甘肃,文澜本仍在杭州,《?藻堂荟要》本在北京故宫;文渊本在台湾。全书规模宏大,校勘极精,保存了大量图书,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古籍的整理、校勘、分类学及目录学方面,给后代学术界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建立了图书馆制度,江南三阁可供人阅读传抄,但因清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少书籍内容有窜改、删节之处,大量古籍被销毁或抽毁,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二百三十二种,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 丛书名。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借“稽古右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集中大批人力校订修纂,历十年始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所录书籍,基本包括清代乾隆以前之中国古籍,堪称繁富,有功学术。但修纂目的在于宣扬封建教化,维护清王朝统治,对不利于其统治之著作擅加改动或删除,甚至禁止和销毁,亦使部分古籍湮没。抄校时也颇多讹夺。全书共抄写七部,分藏于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文汇、文宗已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所藏亦多散失,经后人补抄得全。1934至1935年,商务印书馆曾选印二百几十种,辑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印行。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年间。“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 言其所收之书均为全本。乾隆皇帝所统治的六十年,是清王朝文治武功达到极盛的时代。乾隆皇帝并不是坐享其成的 “太平天子”,他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治绩,曾经概括为 “十全武功”,南征北战,安内攘外,十次大获全胜,才有了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乾隆皇帝个人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曾以 “稽古右文” 之君自居,在他统治的时代文化气氛都非常浓厚,“汉学” 大兴,读书博学成为时尚。乾隆三十七年 (1772),他诏令各省总督、巡抚、学政广泛购访民间图书,如系抄本,则缮录副本,汇送北京,以广内府之藏。次年,乾隆皇帝接受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派人于 《永乐大典》中抄录逸书,待将来成编时,名为 “四库全书”。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藏书家纷纷献书,如江南鲍、范、汪、马四家各献数百种累世家藏,乾隆皇帝各赏其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接着,乾隆皇帝决定正式设立 “四库全书馆”,命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溶为总裁,以国家的财力物力作后盾,先后聘请专家三百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如纪昀、朱筠、邵晋涵、戴震、王念孙、翁方纲、姚鼐等,开始编纂这一部前无古人的超大型丛书。乾隆皇帝经常对此书的编纂作出指示,《四库全书总目》 书前所载一系列“上谕”,就是当时的 “圣旨”。如馆臣将 《宗泽集》、《杨继盛集》中的 “夷狄” 二字改为 “彝”、“敌”,他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此二字屡见于经书,岂能改易? 他还常在 “上谕” 中发表一些高论,如李延寿 《北史?文苑传》有 “颉颃汉彻,跨蹑曹丕” 一语,他认为曹丕躬为篡逆,直书其名,未为不可,而汉武帝刘彻在汉室尚为振作有为之主,且兴贤用能,独持纲纪,虽黩武惑溺神仙,乃其小疵,岂能直书其名? 汉武帝是中国正统的皇帝,李延寿虽为唐臣,但其祖先未尝不曾为汉臣。他还现身说法,说他在诗中凡是提到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都是称“子”,甚至对韩愈、苏轼等,也只称其号,他说: “朕于异代之臣尚不欲直呼其名,乃千古以下之臣,转将千古以上之君称名不讳,有是理乎?”结论是: 将《北史?文苑传》 所称 “汉彻” 改为 “汉武”。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他还下令抽改禁毁了一批“违碍” 书籍,据后人统计,多达三千余种,主要是明末清初涉及“敏感” 问题的著述。现代学者多为此愤愤不平,视为乾隆修 《四库全书》 的一大罪状,甚至认为借修书来毁书,用心险恶。其实,禁毁“违碍” 书籍,乾隆皇帝既非第一人,也非最后一人,何况对于自家发迹的真情实况,中国的皇帝从来都是讳莫如深的,谁也没有将史料原原本本公诸于世。乾隆五十二年,《四库全书》修成,共计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另有未收入而有目录存记的,尚有六千八百一十九种。这些书籍,当然并不是中国古代图书的全部,但却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与此同时,清廷又动员了三千八百多人,将《四库全书》抄录了七部,分藏于文渊阁 (北京)、文溯阁 (沈阳)、文源阁 (北京)、文津阁 (承德)、文宗阁 (镇江)、文汇阁 (扬州)、文澜阁 (杭州)。这样一部空前的超大型丛书,在当时只能作为皇家秘藏。咸丰年间,文源、文宗、文汇三阁藏书先后毁于战火; 文渊阁本在解放前夕被运到台湾。直到八十年代,海峡两岸才分别采用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影印出版了 《四库全书》,使这一珍本秘籍变为学界的共同财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