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时八节,七十二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时八节,七十二候

分类:【中国民俗】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据《尚书?尧典》记载,早在西周时,人们用“土圭”测影的方法测出“二至”(夏至和冬至)和“二分”(春分和秋分),办法是用一长杆插在地中,每天中午测看杆影(日影)的长短变化,将日影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即“夏至”,日影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即“冬至”。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定为“春分”和“秋分”。

战国时,《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逸周书》、《周髀算经》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录,只是顺序与今天略有不同: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民间俗语有“四时八节”之说,所谓“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逸周书?周月篇》指出:“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所谓“八节”,指“二至”“二分”和“四立”,《周髀算经》解释说:二至(冬至、夏至)者寒暑之极,二分(春分、秋分)者阴阳之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每节有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节气。所谓“气”,是指气象、气候的意思,每个节气相隔15天,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比较细致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年中冷暖干湿等气候的季节变化。

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了季节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谚语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立了夏,把扇拿;立了秋,把扇丢”、“立了冬,水见冰”、“冬至一阳生”等。有些节令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如惊蛰,表示土地解冻,地温升高,冬眠动物开始活动,正如谚语所说“惊蛰地门开”。又如芒种节,表示有芒作物渐熟,正是播种最忙季节,正像谚语所说“芒种见麦芒”、“芒种三天见麦茬”、“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不种,秋后空囤”。有些季节反映的是气候变化,如谷雨节,表示雨量增多,适宜谷物增长,“谷雨前后,安瓜点豆”;处暑节,表示暑天到此为止,“处暑热不来”。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半月。半月之内,物候又有若干变化,差不多五日一候,如立夏节气的半个月内,先是蝈蝈开始鸣叫,接着蚯蚓在泥土中出现,继而玉瓜生出。全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三候,共七十二候,便是民间所说的“四时八节,七十二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