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门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门塔分类:【传统文化】 石佛塔。亦称神通寺塔。在今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始建于隋代大业七年(611),为国内现存最早者。塔以青石砌成,单层方形,四面各开一半圆形拱门,塔高15.04米,边宽7.4米。塔刹形制简朴浑厚,为单层塔早期范例。塔内方室四面各塑圆雕佛像(光明经四佛像)1尊。皆螺髻,盘膝而坐。佛座下旧有造像题记两方,已散佚,今依原拓本重制木刻。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是隋代单层方形石塔。塔平面呈方形,四门辟门,,宋代铭记“称四门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1972年维修时发现塔顶拱板石刻有大业七年(1611年)的记载。并在塔顶中心发现小型石函,内有方形铜函,铜函藏有汉代至隋代遗物。从此确证四门塔建于隋代初年。塔通高14.86米,南西两层为7.35米,北为7.33米,东为7.88米,塔顶四角赞尖,塔身四门为半圆拱形,门高1.9米,宽1.41米。塔室正中,筑有石宽2.20米的方形心柱,柱顶承托通向外墙的16条石梁,上覆顶石板,柱四面,砌有高约1米的方形台座,上各置石佛一尊,东面称阿辁佛,西为无量寿佛,南为保生佛,北为微妙声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历城区柳埠镇东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塔。东魏武定二年(544)始建,隋大业七年(611)重建。单层,方形,通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全用雕花纹大块青石砌成。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因而得名。塔檐部挑出叠涩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顶端塔刹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构成,简朴浑厚。塔内有三角形石梁16根,中心为石砌方形塔心柱,每边有后移入的大理石雕刻佛像一尊,螺髻盘膝而坐,姿态各异,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塔后有一古柏,高15米,围5.4米,传为汉柏,实为隋大业七年所植,树龄已有1300余年。因有九大苍秀枝干,俗称九顶松,又名千岁松。与古塔青山碧水交相辉映,景色格外苍古肃穆。 著名古塔之一。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隋大业七年(611)建造,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塔身为青石砌成,单层方形,四面有门,故名四门塔。高15.04米,边长7.38米,塔的上部,石檐挑出五层,顶部用23行石板层层向内叠筑,收成方锥形塔顶。顶端有方形须弥座,中央安置一座雕刻精巧的塔刹。塔内有方形塔心柱,四面各有石雕佛像一座,组像与座不连,显系后人移置。原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和唐景龙三年(709)造像记,早佚,现已据拓片重新刻制。整个塔形简朴浑厚。佛像刻工精致,保存完好。塔后有参天古柏,俗称九顶柏。附近有千佛崖、龙虎塔、祖师林、神通寺殿基等古代佛教遗迹,掩映在重峦迭嶂、幽谷清泉的优美环境之中。 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石塔。位于济南市东南35公里、柳埠镇神通寺遗址东部山坡上。塔身四面各辟半圆形拱券门,故名四门塔。塔身正方形,青石板砌筑,每面宽7.40米。塔檐叠涩挑出5层,内收叠涩23层,四角攒尖顶。塔刹由露盘、山华蕉叶和相轮等组成。通高15.04米。塔内正中有方形塔心柱,顶部四周用16块三角形石梁与塔身四壁相连,承托拱版与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石雕座佛一尊。螺髻、跏趺端坐,衣纹平直。据《济南金石志》载:塔为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杨显叔所造,因此该塔年代曾一度定为东魏。1972年维修塔顶,发现“大业七年造”刻石,同时塔心柱内舍利石函中贮有隋代五铢铜钱,证明该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西隔谷相望,有唐千佛崖造像和龙虎塔等重要文物。详“龙虎塔”。为山东地区佛教艺术遗存丰富的宝库。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