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族丧葬礼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族丧葬礼俗分类:【中国民俗】 回族葬礼亦遵伊斯兰教义,具有独特习俗,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无论等级贫富,葬礼皆从简,停尸不逾三日,就近回茔埋葬,不运尸还乡,不宴请宾客。 病人咽气后,立即赴清真寺报丧,请用“经匣”(长方形绿色木匣、运尸的公用棺,平时放在清真寺),并请阿訇(教长)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回族忌言死者、尸体,皆曰“亡人”)。 孝眷首先是“洗亡人”,即用温水为亡人洗浴。其次是穿“开番”(亦译作“开凡”),用白布将尸体包裹(相当于空寿衣),用白布36尺(男人分为3块,女人分为5块)分三层,作为大小殓服,将亡人包裹,故回族民谚有云:“够不够,三丈六。” 最后是出殡,将经匣运至墓地(车载或人抬),打开匣盖,将亡人抬入墓穴,头北脚南,面西而卧,表示朝向圣地麦加。墓穴南北向,一般先挖直坑,在直坑西侧掏洞,放置亡人。回族土葬不用棺,把亡人直接放入墓坑:“谓亡人灵魂飘荡无依,奔土如奔金,故无论贫富,停丧不逾四十八小时即葬,吉凶无所忌。谓生不选日,死不择时。”吉林省各地土质坚实与松软条件不同,故各地挖墓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西部白城地区一般采用洞穴埋葬方法(也叫掏“拉哈”),墓坑南北向,先挖一个直坑,同时在直坑的西侧掏一个洞,用以放置亡人。其他地区土质松软,则采用上下直坑,用砖砌拱盖或在长方形土坑周围砌砖,上加木盖或水泥制板。土质坚硬的地方,也有直坑上只加木盖,或用木板立在土坑周围(称“塔布”)。 但不管哪种形式,墓底不垫,使亡人必须直接卧在土地上,体现“亲土”的真正含义:人死回归自然,肥沃土壤,不事浪费,不搞迷信(不用棺,不烧纸,不送花圈,不用冥器,不看风水,不用鼓乐),故当今葬俗改革皆用火葬,国家民族政策独存回族土葬风俗,拨有公用坟地,埋葬亡人。回族纪念亡人有小七日、大七日、百日、周年、冥忌(亡人生日)等祭奠,届时请阿訇诵经,为亡人祈真主宽佑,为孝眷寄托哀思,谓之“走坟”或“游坟”。其日亦备糕点或油香谢亲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