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族婚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族婚礼

分类:【中国民俗】

农安、长春一带回族婚礼与汉族通行婚姻仪式不同,颇似近代文明结婚。凡男家欲求于女家者,必先遣媒妁到女家求婚。父兄私下征求女方意见,如女“掩面而泣”,其父兄即不相强。倘女“不之理”,好似默许。其父兄即代允婚,并代允男家选择主麻日(星期五,吉日。回族凡举行祭祀礼拜,均于是日行之),备礼品(果子、茶叶),同媒妁及教长阿訇赴女家行拿手礼(两人双手交错合掌,与对方互捧握),其意“永不背约”。行礼时教长以手与女父兄手互相捧合,口诵经文。双方定亲后,男方给女方送去茶点及少量衣料,谓之“小礼”。女家再以男方送来的茶点分送邻里亲戚,共享欢乐,兼亦婉拒再来求婚者。婚期临近,男方再送较多衣饰物品,谓之“大礼”。女家以此衣物祭祖,告之曰:“女儿某某已许人。”婚期前一日,男方请阿訇念喜经,到清真寺或坟地游坟、祭祀,纪念已故先人。及期,男家治酌邀亲友举行亲迎礼。其仪式,先招待证婚人(即教长);次请主婚人、介绍人等来宾入席,男主婚人面向内与众行礼,互道安宁,此时教长以下宾客依次入座。新郎入席,跪于证婚人前,证婚人为立婚书(阿拉伯文曰“依札布”,意为“确定”),其内容是:婚姻主定,父母通过,夫妻情愿,言明聘礼,介绍人见证,来宾祝贺。再写上新婚男女经名(初生时起的阿拉伯语名),然后由新娘念“塔丹”(波斯语,我给了),再由新郎念“改伯拉图”(阿拉伯语,我承领了)。写完“依札布”,阿訇念祝词,即《古兰经》第24章32节和《圣训》中有关章节及公议。教长以枣向新人投之,以表贺忱,祈真主护佑。之后设宴招待新亲和来宾。

新婚之夜,新人食长寿面,闹洞房,整夜明灯不熄,谓之长明灯。

翌日新人拜见亲戚尊长,并祭祀祖先。请教长为诵经文。四日回门。回族婚礼既不用烟酒,也不用鼓乐、鞭炮,更不拜天地。受宗教影响,颇讲信义,既经女方父兄口允,即永无更易。

《古兰经》卷4第4章《妇女》(尼萨仪)第三节,允许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故旧社会中回民富家或上层人物有娶妾现象,穷苦回民中则少见。今依《婚姻法》再无纳妾者。1949年后特别是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以后,大多数婚礼只在政府登记,不再履行“依札布”仪式,并吸取了汉族放鞭炮、贴喜字习俗。婚姻多自主,与其他民族通婚现象亦有所增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