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因果报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因果报应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名词。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众生所以遭受种种不幸的恶果,根源在于“因情致报,乘感生应”,是由其自身陷于“无明”和“贪爱”等情感造成的。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的当世受报,叫“现报”;有的来世受报,叫“生报”;有的“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叫“后报”,这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或“轮回”之说。只有去掉“无明”,“贪爱”等世俗情感,看破红尘,出家修行,才能超脱生死“轮回”之苦,投身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佛教用以解释世界一切关系并支持其宗教体系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事情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后果。《瑜伽师地论》卷38:“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此为佛教因果论基本出发点,“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无一定业因,亦不会得到相应结果。佛教据此提出三世因果轮回说教,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今世祸福穷富,皆种因于前世所作所为,今生善恶行为,亦必导致后世报应。 因,导致结果的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果,原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并非指事物之间的一般因果关系,它的意义是与“业报轮回”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众生因作业和果报而在三世六道中轮回。众生的作业是因,由因而流入相应的道则是果。在印度佛教中,因果报应并无专门理论,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二因缘”、“四谛”等基本教义之中。东晋慧远据业报轮回学说,吸取我国原有的迷信观念,作《三报论》,专门阐述因果报应。慧远依业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善、不善和无记(即不善不恶)三种,因而“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中国佛教界,因果报应是极重要的观念,否定了它,就等于摒弃了佛教。因果报应对俗世的影响也非常大,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终当有报”便是对因果报应观念的通俗化演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