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因粮于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因粮于敌

分类:【传统文化】

这一思想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两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秣则从敌方获取,这样军粮就不会成问题。因,依靠、借助的意思。因粮于敌是深入敌境作战解决粮草供应的最好办法,是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的有效途径。古代作战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主要是粮草。古代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深入异国作战,战线很长,如果军队粮草供应全赖本国运送,将十分困难而且不安全。因而在异国就地解决军粮问题,因粮于敌,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方法。即使是现代条件下作战,因粮于敌的原则仍然可以适用。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仍然是损失少、受益多的有利战策。因此,因粮于敌的原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古代一种用兵作战思想。指取之于敌,以战养战。此语源于《孙子?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武在此讲述了军队补给的两种办法:一是“取用于国”,由自己的后方运输物资,追送补给;二是“因粮于敌”,在前方利用敌人的粮食,就地补给。后一种方法也就是取之于敌的战法。军队作战需要后勤保障,而远道运输不仅虚耗民力,而且易被敌人断绝粮道。采用取之于敌的策略,则可以克服这些矛盾。孙武曾作过一个计算:从前方取得敌人的粮食一钟,就抵得上我后方补给二十钟;从前方取得敌人的饲料一石,就等于我后方补给二十石。这个二十比一的价值比例,颇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取之于敌,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解决我方作战物资保障的辅助手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