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围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围猎

分类:【地域文化】

围猎是黎族传统的狩猎方式,通常以村或联村集体进行。参加围错的全村男子,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选出一个首领,黎语称“俄巴”,意即“带猎犬的人”,由他指挥整个围猎活动。上山后,部分猎手埋伏在野兽经常出入的路口,另一部分猎手带狗进入山林驱赶野兽。顿时, 整个山林回荡着各种各样的喝声和猎犬的狂吠声。受惊的野兽乱蹦乱跳,有的甚至窜进村寨,被安排守寨的妇女、老人或儿童逮住。围猎通常从清早一直进行到夕阳下山方结束。围猎结束后,他们集体分配所获得的猎物。先把兽头分给“俄巴”,并由俄巴把一碗肉粥和一块猎兽肉倒在地上,祈祷狩猎丰收和生活平安幸福,然后把猎兽的一整条腿赠送给打中第一枪的猎手,剩下的则按人或按户平均分配。这时无论探亲或路过村寨的人,也能分得一份。若游客这时游览于此,也能享受黎族同胞赠送的一份猎物,同享口福。

旧时桂西一带民间狩猎习俗。围猎前,先选择一无水、无野果的独立山峦作围猎地。然后,聚集数十人,持枪,带猎狗,拿铜锣,到山上搜捕野猴。发现猴群后,众人大声吆喝、鸣枪、击锣、放猎狗追赶,将猴群驱赶至事先选好的围猎场地。人们便在山下安营扎寨,将山团团围住。数日后,因山上无水和食物,猴群耐不住饥渴,窜下山来,人们乘机将其捕获。

进山围猎多在秋冬季节,猎人们结伴而行。铜鼓地区狩猎的人每人腰间还挂有猪血和桐油浆过的麻绳网子,作为避邪和护身之用。由一个人负责“抄山”,寻找兽迹并带路,其工作在狩猎队里最为艰苦。全队根据“抄山”提供的野兽出没痕迹,分头把住猎物可能经过的地方,等待猎物“上趟”。把守要害地方的猎手叫“坐趟”,坐趟要能够“来得快,打得慢”,即猎物仓皇逃窜,要沉着开枪射击;“来得慢,打得快”,当猎物慢慢打听试探前进,要迅速射击,以免猎物发觉而逃走。打猎时为了确保人畜安全,过坳不打,目标不清不打,对面不打。而且有的地方狩猎时,为免除野兽寻仇报复,也忌直呼猎人姓名,只能“啊啊喂咳”地喊。分配猎物时,多为打头铳(打中第一枪)的人得兽头,如未一铳打中要害,由别人补铳,补者分半边兽头。有的地方奖给抄山者两只脚和内脏,有的则是将剩余的兽肉按人数均分,猎犬也与人一样按股平分。

围猎俗称“赶仗”。每到农闲或冬季大雪封山之际,山民们便相邀结伙,背铳带赶狗上深山中围猎。进山前,必祭枪,祭猎神,以求围猎有获,猎人平安。进山后,各有分工:有的唤狗“拣气”,呐喊助威,令群狗满山搜寻追赶野兽,谓之“赶山”。其余人持枪分守径口,谓之“坐径”。铳药配制考究,以木臼细舂捣之,火药才不会“忍火”而发生意外,故有“舂得哭,打得笑,这头扣火那头掉”之戏语。

分配猎物时,枪手和主要赶山者多分,其余人均分。若所猎不够分,则改到某一家打平伙,吃酒喝汤,一乐而散。如今,民间仍流传着这样的“赶仗歌”:“门口一架坡,獐子、麂子、兔子多,请起枪手,带起赶狗,黑狗、黄狗、白狗、麻狗,赶出林子口,‘丁冬’一声,打倒獐子、麂子、兔子的儿郎,饱口福,获丰收。”

20世纪20年代左右,呼伦贝尔盟阿荣旗查巴奇乡及阿伦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还用围猎方式打猎,其规模是一个或几个村子联合起来集体进行。这种围猎要求至少有几十个人参加,不能单独进行。一般都是在春季或冬季的2至4月进行。蒙古族在元朝前也极为盛行围猎活动。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忽必烈“大汗出猎时,其一男爵古尼赤(管犬人)将所部万人,携犬五千头,从右行。别一男爵古尼赤率所部从左行。相约并途行。中间留有围道,广二日程,围中禽兽无不被捕者”。可见当时蒙古族围猎场面之大,人数之多。

围猎的组织很严密,一切由狩猎的首领(蒙语称“阿宾达”,达斡尔人称“塔坦达”,鄂温克、鄂伦春族称“阿围达”)负责实施。首领必须具备丰富的围猎经验,由他将猎户分为若干小队,指定各队围猎的方位、路线、任务、时间,猎手们都要听从他的指挥。围猎的程序分为出猎、围猎射杀、收场、分配等环节。

鄂温克猎人围猎 (那色德作 供)

鄂温克猎人骑射 (那色德作 供)

出猎。阿围达召集参加围猎的全体猎户会议,给全体人员讲明围猎的时间、地点、路线、注意事项,做好准备,然后举行出猎宴。宴毕,各队猎民带上武器,骑上猎马,领上猎犬,往各自的方位开进。

围猎。围猎的分工:一部分是起主要作用的马队,他们能走远路,同时来回驰骋、举旗呐喊,但不能射杀;一部分是狩猎首领带领一些人潜伏在中心猎区;还有一部分人可以吓唬野兽,使其往中心猎区集中。各路人马依次行动,将猎物赶进猎区范围内,逐渐缩小包围圈。

射杀。将野兽撵到指定的范围后,猎人们利用猎具将猎物捕获到手。

收场。射杀结束后,将猎物集中到一处,各队负责人清点好猎获物,总结本次围猎的成果。

分配。由狩猎首领主持。鄂温克族分配比较平等,几乎平均每人一份,但首领为大家服务,比其他人辛苦些,可分两份。对没参加围猎的或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分给一些猎物。在蒙古族中还有更为正规的奖惩制度。

很古老的狩猎方法,参加狩猎的人员在“猎达”的分配下,从两面或四面出击,由远而近,由分而合,把野兽驱赶到合围的中心,然后猎捕,有时一个围场只合围一次,有时因野兽太多,还可以再次分围,再次合围。这种围猎方式,群策群力,往往能获得大丰收。

到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深喜射猎,《清宫遗闻》载:康熙皇帝“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而乾隆皇帝,更有一枪刺双虎的奇闻。在康乾盛世,打围的规模更是盛况空前。每年举行“秋?之典”,又称“木兰秋?”。这盛大的围猎由皇帝亲自主持,王公大臣、各族首领都要参加。“秋?之典”选在塞外热河地区的木兰围场进行,“木兰”是满语,其意为哨鹿,围场方圆面积很大,共占地为1.5万平方公里,南连燕山群峰,北接蒙古坝上草原,层峦叠嶂,林木葱茏,飞禽走兽群集,中秋之际,塞外天气多变,时而风雨交加,时而雪花飘舞,这样的季节正是打围的好季节。

皇帝统帅万余名将士,先举行带有观察性的侦察小围,哨鹿(用鹿哨诱鹿),然后举行大围,兵分数路,举蓝旗导引,然后合围,连呐喊带追赶,集中到皇帝和皇子皇孙面前,由他们施展本领,一一射杀,然后皇帝下令,王公大臣们围猎,有的野兽冲出合围,由二线将士射猎。这样的合围,有时一天举行两次。如遇到野兽太多,有时皇帝下令,令王公大臣网开一面,放出合围。这里野兽种类繁多,有虎、豹、熊、猪、鹿、狍、獐、狼、狐、猞猁、紫貉等等。傍晚收围,将士们向皇帝敬献猎获物,皇帝论功行赏,有不尽职者,定严惩不贷,史官注册备案。天已渐黑,在原野上点燃千百堆篝火,皇帝和将士围着篝火,共同品尝野味,歌声阵阵,舞姿翩翩。

其实,这种合围的狩猎方式,正是民间猎式的升华,由民间组织而宫廷化,从中我们可看到民间狩猎组织的影子。

民间狩猎组织由“猎达”指挥,由两路由远而近,渐次逼近,名为“合围”,有时也是一日合围两次,所得猎物,如虎、豹、野猪、黑熊、獐、狐、鹿、狍、兔、鸡等等,都是平均分配,并送给没来参加狩猎的亲友,大家共享狩猎丰收的喜悦,同来分尝野味,其中黑狐、元狐、貂鼠、猞猁、狲、虎、豹、海濑、水獭、青鼠、黄鼠等皮张,用于互市贸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