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云居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云居寺

佛寺。在唐长安城南终南山。何筹《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说它“尽得南山之要”。白居易曾游此寺,写有《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等诗。

云居寺

在北京房山县南尚乐水头村。为隋代幽州智泉寺僧静琬建造。原有院落五层,每层院落逐层升高,分中、南、北3路,寺院规模宏大。“七七事变”后,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现仅存有北塔和四座唐塔。北塔是一座辽代砖塔,亦称罗汉塔或舍利塔,建于辽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0年),高30米,平面为八角形,基础下部有浮雕砖,塔身为上下两层,四檐下砌斗拱,八面均设券门和直棂窗。北塔四角各有唐代小石塔一座,平面呈正方形,造型大致相同。正面有尖拱形塔门,塔身之上雕刻各种佛像,四座塔均有明确记年。寺东北有石经山,山腰凿有九个藏经洞,存放着隋朝至明朝的刻经石板4195方。最大的藏经洞为雷音洞,也是唯一的开放式藏经洞,四壁嵌有隋、唐所刻经版。洞中有四根八角形柱支撑洞顶,其上共浮雕小佛像一千多尊。藏经洞在一千多年的代代传刻历史中,以唐、辽、金三个时代完成的石经最多。1956年又发现一个藏经洞穴,发现石经经版10082块,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石经场所,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经济、民俗、佛学、书法的重要资料,并具有很高的版本校勘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刻经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云居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

佛寺名。位于北京西南75公里的房山县石经山。寺始建于隋,当时幽州智泉寺僧静琬发愿要在此刻造石经,以备法灭。他主持建寺刻经三十多年,直到圆寂。唐开元18年,唐玄宗之八妹金仙长公主曾奏明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作为石经范本,并赐大片土地,作为寺庙供给所用。辽圣宗曾赐钱续造石经。清嘉庆帝亲临瞻礼佛像并赐田产,还写了御制诗,诗碑现在还立于寺中。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后经历代修建规模宏大,一直是佛教胜地。抗日战争中寺毁于炮火,仅存北塔及山上几座唐代、辽代小塔。北塔也称舍利塔或罗汉塔,塔身两层锥形顶,高30多米,系辽塔。在塔基四隅还存有四座唐代方形小石塔,造形优美,雕刻精致。目前云居寺正在遗址上重建。云居寺以石刻《大藏经》 而闻名于世。从静琬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发愿刻经起,历代续刻不缀,直到清康熙三十年 (1691) 才停止。历时千余载,共镌刻佛教典籍1100多种,3500余卷,15000余石,分藏于石经山上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南塔前的地穴中,这是我国现存最多最丰富的石经宝库。房山石经中保存有88部,174卷其他《大藏经》所没有的佛教典籍。其中,辽金两代所刻石经主要是以辽代印本《大藏经》、《契丹藏》为底本雕刻的,而《契丹藏》目前传世极少,云居寺的 《契丹藏》复刻版就尤显珍贵。这些历代刻造的石刻《大藏经》版都是“国之重宝”,是研究我国佛教、美术、书法,甚至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东方文化的宝贵遗产。目前已在寺内建立了陈列室并整理出版了有关资料,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学者参观研究。云居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

中国古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寺已毁。寺中现存塔10余座,高3 m,平面为方形,上设密檐7层。塔身正面开门,寺内龛内壁有浮雕。寺北石经山顶建有2座石塔,一座为单层塔,另一座为9层方形塔,其中单层塔为仿木制,攒尖顶,塔身由4块石板拼接而成,正面阙门。9层方形塔的构造同前4座塔大体相同。除此之外,寺中还建有1座单层石塔,平面呈方形,塔顶为仿木制重檐四注顶。寺东北方石经山有藏金石洞9个,分上下2层,下层2窟是辽金时代开凿的,上层7窟中有2窟为天然洞,其余5洞是隋唐时代开凿的。洞内有4座四周刻有1000余佛像的石柱,四壁嵌入146块隋唐刻造的石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