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语分类:【文化精萃】 春秋时期的国别史。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但从内容和形式看,并非一人一时之作。现代学者推论为战国时代史官所撰,21卷。成书约在战国初期。其所记史事,上起周穆公征犬戎,下至韩、赵、魏灭智伯。编撰方式以国分类,以语为主,记君臣言论,与《左传》以记事为主不同,可与《左传》相参证,故而又称《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全书除《国语》、《郑语》篇记有少量的西周史实外,其余都是春秋列国的史料。着重记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尤以晋国事记述的最为详细。全书虽然只有7万余字,但保存的史料比较丰富,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典籍。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韦昭的《国语解》,此外还有清洪亮吉的《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的《国语校注本三种》,近人吴曾祺有《国语集解》,徐元浩有《国语集解》。 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共二十一卷,为诸侯国别史。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惮公(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40年),分别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事情,因为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因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国语》的语言艺术虽不如《左传》,但其古朴简明,也是一大特色。有三国时韦昭注本。近人徐之浩著有《国语集解》。 国别体历史著作。记叙周穆王至鲁悼公500余年间周鲁等8国重要史实,以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故称《国语》。可与叙述史实为主之《左传》相参证,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3国语次之,齐、郑、吴、越4国语较略。《国语》又是一部重要散文集,其文章深厚浑朴,简炼明快,对话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细致,有较高文学价值。司马迁、班固以为左丘明著,后代学者多认为系战国初年史官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先秦古史,属 “杂史”范围。其书以记载周及诸侯各国贵族的言论为主,故名 《国语》。其体例是分国记载,有 《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等,为国别史的创体,后来陈寿的 《三国志》、常璩的 《华阳国志》、崔鸿的 《十六国春秋》 等,都是 “《国语》体” 的发展。《国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班固说: “孔子因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事以为之 《传》,又纂异同为 《国语》。”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古代史学界的权威,他们能看到许多后人无法看到的材料,因此,这种说法有相当的权威性。左丘明就是 《春秋左传》 的作者,两书可以互相参证,故后人将 《左传》 称为《春秋内传》,而将 《国语》 称为《春秋外传》。但是,《国语》起迄时间比 《左传》 长,上至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赵、韩、魏三家分晋,跨度约有五百年。《国语》以记言为特色,叙事则非常简略,如 《周语上》记厉王压制言论自由: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主要内容是召公劝谏厉王的一大段议论。《国语》系先秦旧籍,在东汉时已号称难读,郑众、贾逵等著名学者曾先后注释过此书,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集合众家之长,所注《国语》便成为此书最通行的注本。 书名。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作。共21卷,分《周语》3卷,《晋语》9卷,《鲁语》、《楚语》、《越语》各2卷,《齐语》、《郑语》、《吴语》各1卷。现通行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现存最早版本为三国吴韦昭注本。 本书内容起自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迄于韩、赵、魏灭智氏(前453)。主要记载5百余年春秋各国之史事,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因晋国史事所占篇幅居多,有人认为它是《晋史》。虽与《左传》为同一作者,但本书偏重记言,通过一些知名士大夫和贵族的言论,来品评人物的高下,分析史事的得失,别具一格。 本书保存的史料相当丰富,是研究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如《齐语》记载的管仲相齐的政治建设,《越语》记载的越灭吴的详明史事等,都是《左传》所欠缺的。故汉儒称《左传》为《内传》,称《国语》为《外传》,以示其互相参证、补充之重要作用。司马迁作《史记》也以《国语》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体例上《国语》开创了分国记事的方法,成为我国国别史之始祖。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如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书名。春秋鲁国人左丘明撰写的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详于记言,分国而论,故名 《国语》。因其与 《左传》 同载春秋史实,《汉书?律历志》、《论衡》、《史通?六家》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而称《国语》为 《春秋外传》。宋代以前的学者认为,《国语》 系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所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认为 《国语》 为左丘明所作。宋代以后的学者怀疑此说,而现代学者推断 《国语》系战国时某位史官所著。《国语》在流传过程中虽有后人增补改动之处,但基本上是左丘明原作。《汉书?艺文志》载《国语》 为21篇,而《隋书?经籍志》则记为21卷,并流传至今。全书分作八个部分: 《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 1卷,《晋语》9卷,《郑语》 1卷、《楚语》2卷、《吴语》 1卷,《越语》2卷。记事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多年 (前976―前453),着重论述春秋时期东周、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诸国历史,其中以东周和晋国的史事载录最详细。《周语》始于穆王,终于敬王。《晋语》始于武公,终于昭公。《楚语》始于庄儿,终于白公之乱。《鲁语》 始于庄公长勺之战,终于春秋末年,可与 《左传》记晋事相参证。《齐语》专记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事。《吴语》、《越语》均记夫差与勾践的活动。《国语》 现存较完善的注释本有三国时韦昭所作的 《国语解》,清代洪亮吉的《国语韦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为当今流行本。 先秦史书,鲁人左丘明著。《汉书?艺文志》载“《国语》二十一篇”。今存21卷,三国吴韦昭注。所记时代,上自周穆王,下及鲁悼公,计分《周语》2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九卷,《郑语》、《楚语》、《吴语》各1卷,《越语》2卷。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或云《左传》即为《春秋内传》,《国语》乃其“外传”,相互补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