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不稼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不稼穑分类:【传统文化】 或称稼穑不成,指土失其本性,无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熟。亦包括大地发生山崩地裂等怪异现象。占象者认为,土属中央,生发万物,于国于君,主内宫亲族之事。天子诸侯,当宫庙大小有法度,后妃多少有节制,九族亲疏长幼有次序。若只求宫室台榭之华美,奢淫于后妃,骄慢于父兄亲戚,则土失其性而稼穑不成,是为天罚。若无警惧,当速危亡之祸。《隋书?五行志》述《洪范五行传》曰:“土者中央,为内事。宫室台榭,夫妇亲属也。古者自天子至于士,宫室寝居,大小有差,高卑异等。骨肉有恩。故明王贤君,修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加亲戚之恩,敬父兄之礼,则中气和。人君肆心纵意,大为宫室,高为台榭,雕文刻镂,以疲人力,淫佚无别,妻妾过度,犯亲戚,侮父兄,中气乱,则稼穑不成。”如《春秋经》载: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刘向认为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者也。其时,公夫人淫于二叔,宫庭内外无别,又于凶饥之时,一年三筑台,是故天以稼穑不成罚其饰台榭,内淫乱。庄公不悟改,四年而死,且祸延下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