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木谱写的优美乐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木谱写的优美乐章分类:【传统文化】 以石材为主的地面建筑中国也有,如南京无梁殿(图二),但始终只是配角。 单就建筑材料看,木构易腐朽、易燃烧,所以,虽然中国古建筑土木结构的特色早已基本形成了,但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地面建筑实例,最早却只能大致追溯到唐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古建筑土木结构的特点的呢?这在学术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是自然资源的限制。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地区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的广泛分布。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西,黄土覆盖厚达100―200米,形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地带。而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则是由黄土高原上流出的河流把大量结构松散的黄土带来而形成的黄土状堆积。这种地貌决定了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建筑与黄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南方,气候潮湿,森林茂密,地下水位高,适应这种环境而形成了干栏式建筑,基本上全用木材,在穴居时代,主要是简单的挖掘、切削,黄土的建筑材料性质还表现得不太明显。后来夯土技术的发展,使土材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它不仅使木构建筑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在地面以上筑成各种实体,再加上各种木质屋架,因此中国古建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土木混构的,而土材的利用过程,对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材是造价低廉,取之不竭的资源,它比石头更容易就地取材。而黄土地区气候的干燥、降雨量少的条件,又使土材所构成的建筑结构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这就使土材在很长时期阻碍了石头和砖的大量运用,石材也就没有在中国古建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二 南京无梁殿 第二,实用功能发挥着作用。在使用土材的同时,中国古建筑的檐部结构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建筑中重叠的披檐、飞升的翼角及在深远的檐下结构精美的斗?,在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檐部结构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是从建筑的实用功能出发的。对于土木建筑来说,防朽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欧洲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就是因为不能适应潮湿的气候,终于让位给了石建筑。黄河中下游地区,雨季是土木建筑的大患,一是要防止墙壁被雨淋湿而剥落,二是要避免木构的根部受潮而腐朽,于是建筑一方面抬高根部,另一方面加大出檐。由于当时承檐技术不够发达,不可能单纯延长屋檐,便采用了附加低于屋檐的披檐处理,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木构建筑的防朽问题,所以一直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中还被大量采用。斗?在宋代前是建筑物重要的结构构件,最初由落地支承的擎檐柱进化而来,也就是说,它是为解决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防潮功能发展的结果,其出现,使承檐方式由落地支撑改为悬挑,有效地加大了出檐。加大出檐结果,不仅出现了重檐和斗?而且还出现了凹曲屋顶和飞檐的形式。屋顶面向屋檐方向坡度趋缓,有利于大屋顶的稳定,也减少了屋檐对阳光的遮挡,改善了采光条件。由于出檐深远,屋檐重量增大单用檐椽承担屋角的重量显然不足,于是出现了角梁。角梁结构的发展使平直的屋檐线到转角处成为一条柔和向上的曲线。这种翼角结构也使屋顶造型优美,消除了大屋檐给人的压抑感。明清时代,斗?主要起装饰作用,其功能结构意义已逐渐衰落。可见,土木结构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黄土高原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对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这就大大削弱了石材代替木材的动力。而土木结构的长期使用,又带来了土木结构技艺的高度发达,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这更限制了石材的使用。 第三,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广袤的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食物,四时之物,无土不成,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人依赖以大地而生存,死后又回归于大地,人们对泥土的感受特别深,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大地浓郁悠长的缠绵之情。另一方面,大自然的江河泛滥、山摇地动,又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于是人们在大地面前又充满了恐惧,原始人这种敬畏交加的矛盾情感,自然带来土地崇拜观念。而在后世长期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又不断加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这就使人和大地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心理和观念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自然便是对泥土的格外偏爱。 第四,与儒家的伦理观念相 一致。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中,便是并不信奉形而上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之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它任何材料都不会像土木一样朴实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觉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构造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在建筑选材上的体现。 此外,在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制度下,一定的匠艺师传、典籍流播、工官制度等辅助,提供了一 套保证实施的机构和队伍,而土、木的廉价易得,又在经济上提供了便宜,这就使其得以承续数千年,产生了生生不息的延续力,并经过数百代的发展而愈超精湛,不断地以木构工艺同化了砖筑、石筑工艺,以木构体系改化了外来的石筑体系,从而在世界建筑史上谱写出了一曲优美乐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