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王与建筑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圣王与建筑文化分类:【传统文化】 这里,且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中国古籍怎样谈论建筑文化的起源。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辟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墨子?节用中》) 古之民未知为官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雨雪霜露。(《墨子?辞过》)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系辞传》)。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 “有巢”。(《韩非子?五蠹》)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圣人作,为之筑土构木, 以为官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礼论》) 这里所述,难免挂一漏万。但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之起源,种种古籍记载,却是异口同声,都说是古代“圣人”、“圣王” 的创造。 那么,这些“圣人”、“圣王”,具体又指哪些建筑文化的创造者呢? 《白虎通》 曰: 黄帝作宫室。( 《尔雅?释宫》疏) 有巢氏教人巢居。《易》 曰: “略”,谓黄帝也。《黄帝内传》 曰: 帝 (即黄帝) 斩蚩尤,因建宫室。《穆天子传》曰: 登昆仑观黄帝宫室。《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 《尔雅》曰:宫谓之室。《风俗通》曰:室其外也,宫其内也。盖自黄帝始。(《事物纪原》明人高承撰、李果订) 堂,当也。当正向阳之屋。又,堂,明也。言明礼义之所。《管子》曰:轩辕有明堂之议。《春秋》因事曰:轩辕氏始有堂室栋宇,则堂之名,肇自黄帝也。(同前) 《尔雅》 曰: 观四方,高,曰台。有木,曰榭。《山海经》曰:沃民之国,有轩辕台。《黄帝内传》曰:帝斩蚩尤,因之立台榭,此盖其始也。(同前) 《皇图要纪》曰: 轩辕造门户。(《格致镜原》卷二○ 《宫室类》) 《说文》 曰: 瓦,土器也。烧者之总名也。《礼记》 曰: 后圣修火之利,鼓金后土,此瓦之始也。《周书》 曰: 神农氏作瓦器。 《古史考》 曰: 夏后氏昆吾氏作瓦。 《古史考》 曰: 夏世乌曹氏始作砖。( 《事物纪原》 卷八,明人高承撰、李果订) 《世本》曰: 禹作宫室。(《尔雅?释宫》疏)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淮南鸿烈?修务训》) 以上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起源的说法,所出时代有异,内容却大同小异,都将发明建筑文化的 “历史功绩”,归于黄帝、神农、后土、夏禹之类。虽然种种传说,前后不无?牾,从纯史学角度看,往往经不住史实的检验,它们或出于先秦诸子之手,许多却是后儒悬拟,自然未可尽信。但是,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角度看,这些连篇累牍的记载,喋喋不休的说教,看来是必有所本。这“本”,便是强烈的祖宗崇拜观念,其中透露出来的民族文化意向、文化心理结构,其美学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黄帝 “始作宫室” 在这些始创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所有著名的 “圣王”中,威仪赫赫的黄帝地位极为重要。 黄帝,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所认同的伟大中华的“人文初祖”。他的威名较多地出现在战国之后的许多古籍中,至汉为烈。而早在战国之前,关于黄帝的神迹传说,已有流传。 黄帝成命百物,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能,不仅创造了建筑文化,而且为兵法、医学之祖。在汉初的黄老之学中,黄帝又被说成是道的创始者。司马迁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虽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形象,这形象似乎早被说成是具有神性的。这位太史公还根据其前代传说,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又称,黄帝与炎帝三战于阪泉之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之,于是天下太平。其战功卓著、德政昭天,口碑尤佳。 历史发展到汉代,黄帝成了汉族的一个民族始祖神,这是适应了汉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汉以黄帝为祖,黄帝成了民族大融合的象征,他是伟大中华文化精神上的领袖人物,在所谓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中,黄帝的地位也是重要的。 于是,夏、商、周每一朝代的统治者,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后裔,都与这位始祖有了血缘联系。所谓“夏后氏亦杜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杜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杜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 就反映了这种联系。这里,杜,祭。郊,本义为城外。古代祭天必在郊外燔柴,称郊祭、郊祀、郊社。故郊,可引申为祭祀。鲧,相传为黄帝曾孙。祖,祖先、祖庙之谓也,亦有祭祖之义。颛顼,古帝名,五帝之一,相传亦为黄帝之孙。宗,原指祖庙,可引伸为尊崇。禹,鲧之子。喾,相传亦为黄帝之曾孙。契,喾之子。汤,成汤。稷,后稷,喾之子。文王、武王,后稷之后代。这样,黄帝就成了后代人王所共同尊奉崇拜的祖神了。 人们所以尊称汉族之祖神为黄帝,是历史上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在祖宗崇拜观念中的反映。所谓阴阳五行观(亦称五德终始说),发轫于战国齐人邹衍 (前305―前240)之说。邹衍将《尚书?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构成世界万物的五行说,改造成天人感应与天道循环论。天道如何循环发展?按“五行终始”即“五德终始”“规律”进行,此之所谓“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的 “五行相胜” 律。朝代的更迭也必依“五行终始”这一“规律”,便是“天人感应”了。黄帝所以为汉之始祖,实天之“必然”。《吕氏春秋》说:“黄帝之时,天先见大闲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名类》)这就是说,秦为水德,色属黑,秦所以代替周而立于天下,盖“水胜火”之故也;周为火德,色属赤,周所以代替殷商而立朝,盖“火胜金”之故也;殷商为金德,色属白,殷所以灭夏而王被华夏,又“金胜木”之谓也; 夏为木德,色属青。那么,夏以前应是什么时代呢?根据“五行终始”,既然“木胜土”,那么,夏以前的时代应属土德,色属黄,其祖宗神当然该称黄帝了。又,汉在秦后,汉灭秦而立朝,这便应了“土胜水”的“天道”,土必胜于水,故汉必代秦以自立。汉者,土德,恰与上古亦属土德的黄帝时代相合。因而,历史上以各民族融合为汉族的汉代,便“理直气壮”地追认黄帝为其始祖了。司马迁所谓“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闲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史记?封禅书》),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似乎可以说,黄帝是一个半人半神之角色,是一个被神化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始祖形象。 因此,所谓黄帝始作宫室(建筑)云云,可作这样的理解:中华建筑的起源是十分古远的,它的成熟形态,早在历史传说与神话传说的黄帝时代已经出现。黄帝,是古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总代表,他被说成是中国建筑的始创者,这是以诗化的形式透露了中国建筑文化源起于伟大祖先创造的一点真实的历史消息。 为何 “多归美于轩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古史缅邈,中经改篡。发明制作者众矣,而多归美于轩辕。”(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1页) 何也? 概而言之,这是中华民族强烈的崇拜祖先的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 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美学》第三卷上册,第40页) 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观念中最核心的文化思想,就是对祖先生殖力的崇拜。比如《周易》中的龙,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远古图腾崇拜,其文化智慧的基点,实际是崇拜人自身的生殖。《竹书纪年》以“龙”为先祖之神,指出龙族的分支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和白龙氏等。龙的形象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罗愿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尔雅?翼?释龙》),但这是后代人心目中的龙。最早的龙象基本为蜥蜴形。在甘肃甘谷县西坪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存中,出土一个彩陶瓶,上面绘有龙象,是蜥蜴形的。蜥蜴俗称“马蛇”。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西汉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帛画 “龙凤导引升天图” 中的龙,也是蜥蜴形的。 龙的文化原型所以为蜥蜴形,关键是由于蜥蜴的头部可状人体男根之形的缘故,它寄托着中国古人对男性生殖的崇拜观念。 恩斯特?卡西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含义。”(《人论》,第109页) 另一位西方学者德?格罗特也说:“我们不能不把对双亲和祖宗的崇拜看成是中国人宗教和社会生活的核心的核心。”(《中国人的宗教》,第67页)祖先是一族的尊者,对祖先的崇拜,就是对本族的 “自爱” 与 “自恋”。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依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白虎通义》)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亦指出,“古无所谓国与家也”,国就是家,“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家者,血族之团体也,故“人类之抟结,族而已矣”(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378页)。对族与家的祖先崇拜,固然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加强自古以来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却使后来者想要举步前赴之时,不免时时留恋祖宗成法。“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被神化了,是最高权威,成为崇拜的对象,这是古代东方纠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宗法观念,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文化心理。 黄帝居 “中” 天命所归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黄帝为宫室(建筑)之始祖,并非偶然,这是祖宗崇拜、宗法观念的表现。吕思勉说得好:“盖古代社会,抟结之范围甚隘。生活所资,惟是一族之人,互相依赖。立身之道,以及智识技艺,亦惟恃族中长老,为之牖启。故与并世之人,关系多疏,而报本追远之情转切。一切丰功伟绩,皆以傅着本族先世之酋豪。而其人遂若介乎神与人之间。以情谊论,先世之酋豪,固应保佑我;以能力论,先世之酋豪,亦必能保佑我矣。凡氏族社会,必有其所崇拜之祖先。以此,我国民尊祖之念,及其崇古之情,其根悄,实皆植于此时者也。”(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5至6页)。黄帝作为 “先世之酋豪”,并非实为建筑文化之始祖,而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上,需要这样一位“酋豪”,以宣泄“报本追远之情” 的缘故。 同时,黄帝所以成了崇拜观念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 “始祖”,还与古代所谓五方观念有关。 所谓五方观念,实起于先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是自我意识在一定空间领域中的表现。先民必以其自身所在之处为中,由此认识到其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故先民最初的空间观念必将其生存活动的空间划为这样前后左右中五个方面。从中出发,以中为基点,向四处眺望、开拓与进取。这种空间观念,接着便发展为东西南北中的五方观念,它既是地理观念,又是带有荒忽怪异色彩的天地崇拜观念。 在《山海经》中,这种关于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是很明确的。刘秀《上山海经表》称,《山海经》一书,“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其“山”、“海”地域之划分,是以 “中” 为 “坐标系” 的,故 《山海经》之 “山经” 部分有 “中山”经之说。 那么,此“五方” 中的 “中”,与其余东西南北“四方” 比较,有些什么不同呢? 屈原《招魂》篇这样描绘: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誉誉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楚辞?招魂》)那么怎么办呢? “魂兮归来,反 (返) 故居些!” (同前) 何为“故居”?建筑也。这里“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是一个令人十分安适的建筑空间环境。这空间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区域,人之所在的“中”。“中者家也”,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中早已分析。而在此 “五方” 中,黄帝就是 “中” 之 “主”。 依有关古籍,黄帝或为“三皇”之一,或为“五帝”之一,这里暂且不论。反正,黄帝是居 “中” 而 “制四方”的。“东方, 木也, 其帝太 , 其佐句芒, 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西方,金也,其帝少?,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淮南鸿烈?天文训》)而“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已。” (同前) 黄龙,居 “中” 之龙。 显然,黄帝居 “中”,“天命” 所归。“中” 既为“家”,“家” 即建筑居室也。 这是以祖宗崇拜为主,集祖宗崇拜、天地崇拜与五方观念于一炉的建筑文化起源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